第54章 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12)(1 / 3)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取得新的發展。“七五”時期,我國獲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有的已經接近或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正負電子對撞機、重離子加速器、同步輻射裝置等大型科研工程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亞洲一號”通訊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尖端科技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五年來,國家級重大科學技術成果總數達14148項,超過建國以來各個時期。經國家批準發明獎846項,自然科學獎237項,科學技術進步獎2380項,星火獎261項。建成並通過驗收4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合同已完成90%以上,科技隊伍進一步擴大。1990年末,全國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432萬人。“七五”時期,教育事業按照實際需要和提高質量的要求進行了結構調整,使教育結構趨於合理,控製了普通高等學校發展過快的狀況。到199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為1075所,比1985年增加59所。普通高等學校超計劃招生問題逐步有所解決,199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招生約61萬人,略低於1985年的水平。一方麵調整了專業科類和層次結構,另一方麵,一些基礎學科,“四化”建設中急需學科,以及新興、邊緣學科的設置得到加強,對財經、工科、師範三類院校的招生有所提高,減少本科生的比例,由1985年的65.9%,下降到1990年的64%;專科生所占的比例,由1985年的34.1%,上升到1990年的36%,中等職業和技術教育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開始改變中等教育結構單一的狀況,為我國各條戰線輸送一大批建設人才,緩解了上高校的激烈競爭的局麵。這五年,高等中等專業人才的培養創曆史最高水平。大學本專科畢業生達266.8萬人,比“六五”時期增長73.8%;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292.2萬人;增長31%;農業、職業高中畢業生389.5萬人,增長2.4倍。這五年,國內培養畢業的研究生有15.8萬人,比“六五”時期增長近3倍,其中取得博士學位有6927人,取得碩士學位有14.1萬人。基礎教育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成人教育在整頓中得到較大的發展。各類學校教師的學曆程度和素質有所提高。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和社會的捐獻、集資、讚助金額也有所提高。全國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所占的比重從1982年的20.37%下降到1990年的15.88%。文化事業經過整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基本上達到“七五”計劃要求。廣播、電視事業突飛猛進,湧現一批高質量受群眾喜愛的作品,1990年電視、廣播的覆蓋率分別為79.5%、74.7%(包括中央、省、地、縣四級)圖書出版事業經過清理和打擊黃色書刊、音像等活動,得到了健康發展。衛生事業有所發展,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七五”時期,衛生機構增加7000個,醫院病床增加39萬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增加48.7萬人,疾病防治取得新的成效。體育事業發展相當快,運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七五”時期,我國體育健兒在世界錦標賽等各種比賽中,共奪得285個世界冠軍,創造150次世界紀錄。特別是1990年在我國成功地舉辦了第十一屆亞運會,我國運動員取得了優異成績,振奮了民族精神。群眾體育運動不斷普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全國人口的35%。

國內市場活躍,城鎮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提高。

“七五”時期,國內市場變化較大,前三年市場出現波動,經過治理整頓,後兩年已基本趨於正常,商品供應比較豐富。1990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8300億元,比1985年增長92,8%,平均每年增長14%,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3.5%。主要商品銷售量有較大增長,高檔耐用消費品銷售多。多種經濟成分的商品流通渠道逐漸形成。1990年與1985年相比,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全民所有製經濟所占比重由40.4%下降為39.6%,集體所有製經濟所占比重由37.2%下降為31.7,合營經濟所占的比重由0.3%上升為0.5%,個體經濟由15.3%上升為18.9%,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由6.8%上升為8.3%。市場物價前四年增長幅度較大,由於采取了措施,1990年市場物價相對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