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倡議是我國在國家層麵提出的一項宏大戰略。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時期,將逐漸成為我國未來內政、外交工作的重心。可以說,中國已經進入了舉國“一帶一路”的時代。
作為一個13億人口、GDP總量世界第二、經濟增長速度仍然位居世界第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最新國家發展戰略,“一帶一路”早已成為世界性的話題。但與國際社會的高關注度相比,國內社會對此似乎少有熱議。除了西北、西南幾個“一帶一路”規劃中的重點省份外,其他地區的很多民眾還搞不清“一帶一路”的具體含義。
這種距離感既源於客觀上的巨大地理跨度,也源於主觀上對國家戰略與日常生活聯係的模糊認識。有人認為,“一帶一路”的作用更多是在外交領域,與自身利益關係不大,不如去關注新的“五年計劃”;還有人將“一帶一路”戰略簡單地看成是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
事實上,“一帶一路”戰略被稱為中國對外開放的2.0版本,它被認為將深刻全麵地改變中國的經濟麵貌以及世界經濟格局。
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最初三十年,主要是采取了一種“引進來”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盡可能地吸引外資,提升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對外開放政策可謂是以“引進”為中心的1.0版本。經過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兩位數增長後,一方麵,中國積累了巨額的外彙儲備,另一方麵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開始進入“新常態”,麵臨著產能嚴重過剩、勞動力比較優勢降低等一係列問題;在外部,又麵臨著區域外大國對中國崛起的遏製戰略和國際競爭等問題。這些都呼喚著中國經濟“走出去”,進行全球化布局,拓展新的空間、實現質的提升,也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2.0版本。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從美、日等發達大國的經濟崛起曆程來看,在二十世紀中後期,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都經曆了從“貿易立國”到“投資立國”的過程,在經曆了高積累、低消費、高增長以及國內工業完成後,開始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本國的服務業,鞏固“資本密集型”產業的主導地位。同時,大規模向資源豐富國家投資礦產、能源產業,最後加大直接投資的力度,從而完成了經濟的崛起。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要進一步提升,保持健康良好的勢頭,追趕經濟發達的經濟體,也將經曆類似的發展曆程。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的構想,也是世界的機遇。中國將利用自己的強大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和雄厚的資金實力來推動實現這一戰略。
從曆史上看,發達國家總是致力於打造符合自身利益的金融、貿易體係。美國的“馬歇爾計劃”隻囊括西歐國家;西方國家最初主導規則的WTO,中國的進入經過了長期、艱苦的談判;美、歐、日推動的“抱團取暖”式的TPP、TTIP、PSA等自貿區,則向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設置了苛刻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