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賺錢,是一種修行(1 / 1)

最近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自尊心不能當飯吃,但是大米能。”很明顯,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生活是很現實的,正如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所講的那樣,隻有先解決了生存所需要的吃穿住用的需求,才有能力去實現自尊的需求。其實,大到國家財政支出,小到個人及家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哪一樣都和經濟脫不了關係。即便是安時處順、淡泊名利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還有向監河侯借米的時候,何況是生活在營營逐逐、重任在肩時代的我們。不要等到有一天我們也迫於生計向人張口“借糧”卻得到和莊子一樣的空頭支票時,才知道學習經濟學的重要性;也不要再發出類似“為什麼我這麼勤勤懇懇地工作,卻依然隻能勉強維持生計”的疑問;更不要將自己生活的拮據歸於沒有像王思聰一樣攤上王健林這樣的爸爸。如果要怪,就怪我們不懂經濟學。

其實,經濟學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如果你是一位商人,就需要想辦法去節省成本,最大限度地賺取利潤;如果你是一位消費者,就要想辦法節省開支,以最少的錢買到更多的商品或者服務;如果你是一位投資者,就要想辦法了解投資項目可能會遇到的風險,盡可能地獲得豐厚的回報;如果你是一位即將走入婚姻殿堂的年輕人,喜悅之餘也要了解婚前財產公證對夫妻雙方的意義。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認為經濟學和自己完全沒有關係,學不學習經濟學知識都無所謂。殊不知,這種想法是害人害己的,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因為不了解經濟常識而蒙受損失的案例。比如,當我們把錢存入銀行,緊緊盯著存折上逐漸增加的數字喜出望外的時候,卻不知道這些資產正在一天天地縮水;當我們不計算邊際成本而盲目擴大企業生產規模的時候,卻不知道企業已經處於虧損的狀態;當我們看到小區門口有“以舊換新”家電促銷活動,以為自己撿了大便宜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掉進了商家精心設計的陷阱裏。經濟就是這樣,不懂,就意味著吃虧。

然而,經濟學遠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神秘,我們千萬不要被生產價格指數、國民生產總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基尼係數等經濟學名詞嚇得望而卻步。說白了,經濟學就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係及其運行、發展規律的學科。其中經濟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係的前提下,進行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而這些經濟活動中,我們研究最多的就是以小博大的問題。本書力爭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分別從宏觀微觀經濟、日常生活經濟、職場經濟、投資理財經濟、商務貿易經濟、金融與生產管理經濟、熱點現象經濟、經濟學牛人八個方麵來論述經濟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讓你從零開始了解經濟學。

本書是學習經濟知識、查詢經濟詞條必不可少的枕邊工具,是我們實現夢想、通向致富之路的第一個驛站,若你的耐心不足以讓你讀完這本書,那麼,你怎麼可能聽到財富向我們走來的聲音?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蕭伯納說過,“經濟造就大半人生,對經濟的愛是所有美德的根源”,曆史上第一位獲得佛學博士學位(藏傳佛教的格魯派格西)的美國人麥克爾·羅奇格西也說過:“賺錢,才是最深刻的修行!”

最後,編者想說,由於能力有限,本書在很多方麵還存在欠缺,因此不敢以經濟著作自居,唯願把此書當作一個平台,抱著學習的態度和諸位讀者一起探討經濟的秘密,一起完成人生的這部分修行!既然所有的動力都來自於內心的沸騰,如果你的激情已經達到了沸點,那麼,捧起本書開始尋找生命賦予我們的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