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Stage01 世界觀及轉折點(1 / 3)

公元1913年10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公元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建立中華帝國,定都洛陽。

公元1916年1月1日,袁世凱正式登基,建立了龐大的中華帝國。而他本人也自稱中華帝國皇帝,改年號為洪憲,史稱洪憲皇帝。不過西方人更願意將這位西化程度很深的皇帝稱為“帝國皇帝一世”。

袁世凱在位期間,統合了在清末戰爭中分崩離析的帝國領土,收回了因俄國的扶持而獨\立的外蒙古。他壓製地方軍閥,恢複了貴族製度,並憑借忠實的部將和鐵血的手段鎮壓了國內的革\命勢力。

1917年11月,沙皇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洪憲皇帝趁亂派兵占領了外興安嶺以北沿海的狹長土地,建立了名為“嶺北”的殖民拓荒區。

1918年1月,皇帝對即將戰敗的德意誌帝國宣戰,奪回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

1920年3月,與蘇俄簽訂和平條約。蘇俄以承認帝國對嶺北地區的控製為條件與帝國結成同盟。

隨後是10年的帝國經濟騰飛期。在此期間,帝國采用中體西用的國策。既保持了固有的“禮義廉恥”道德觀念,又發展了西方工業文明。皇帝用鐵血的手段殘酷無情的掃蕩了國內充滿貪腐的各個角落,並揚言“任何試圖侵蝕帝國利益的人都值得被我親子送上斷頭台”。

隨著吏治的澄清和國內局勢的安定,帝國的軍力穩步增強。皇帝是一個具有西方軍事頭腦的人。在一戰後的世界格局裏,他選擇了千瘡百孔的新德國作為自己合作的盟友。大量的舊德國退役中層軍官被送到帝國充當軍事教官,也有為數不少的老兵作為雇傭兵被運送到帝國的領土上。

很快帝國的軍事力量開始崛起,整個帝國上下彌漫著民族主義的氛圍。國民們熱切的希望能洗刷之前清帝國時期的恥辱,大量的青年踴躍入伍。舉國上下彌漫著複仇的情緒。就連當時來到帝國的德國前上校卡爾·馮·拉普也滿含熱淚地說:“當我來到這個國家,就像回到了滿是廢墟的祖國。因為這裏的人和我們一樣,日夜希望用自己的血洗刷往日的屈辱。”

1933年,彎曲的鐵十字在德國興起。此時,中華帝國與海對麵的宿敵關係日益的緊張。兩國的軍艦時常在海上爆發小規模的衝突。

1935年5月,新德國與意大利結盟。7月,中華帝國皇帝與彎曲的鐵十字統治下的新德國結盟。

1936年1月,帝國皇帝駕崩。2月,新皇帝袁宏廷即位,史稱帝國皇帝二世。不過鑒於他的年號是“隆興”,所以又稱隆興皇帝。

新即位的皇帝年輕氣盛,決意要與日本一戰以決定誰是東亞的主宰者。此舉遭到了國內老成派的反對,畢竟帝國根基不穩。而少壯派的軍人們卻一致擁護少年皇帝的決定。同年9月,少壯派軍官政變,血洗總理府,自總理大臣唐紹儀以下重臣死傷十餘人。

同年12月,帝國閃擊朝鮮。從遼東調集十五個德式裝備的步兵師十萬餘人進攻平壤。同時,自山東半島出發的帝國海軍直指仁川港。在海陸兩路的夾攻下,占領朝鮮的日軍潰退到朝鮮南部。

1937年1月,朝鮮皇室宣布朝鮮脫離日本獨立,朝鮮全境爆發了反對日本的起義浪潮。此時,與帝國進入戰爭狀態的日本正式向帝國宣戰。失去了朝鮮大部分控製權的日本本土岌岌可危。兩國在朝鮮南部以及朝鮮海峽展開了慘烈的空海戰。

同年7月,日本帝國海軍一部南下,進攻上海和廣州,意圖使在北方作戰的中華帝國軍隊回援,以減輕對朝鮮以及本土的壓力。但隆興皇帝表示:“即便是帝國的東南化為灰燼,也要攻下朝鮮全境。”

1938年4月,中華帝國終於攻克朝鮮全境,此時的南朝鮮已經是一片焦土。日本在朝陸軍戰死15萬,損失艦艇大小100餘艘,飛機600架。帝國則損失了至少20萬陸軍和80餘艘艦船,空軍幾乎全軍覆沒。

對於國土狹小的日本來說這場戰爭使它喪失了自甲午以來從清朝所掠奪的全部財富,帝國方麵也顯得筋疲力盡。在隆興皇帝的鐵腕政策之下,以舉國之力頑強的贏下了這場戰爭。戰後的帝國民眾士氣高漲。

1939年,歐洲爆發了第二次大戰。帝國以元氣大傷為由回絕了德國出兵中亞的要求。

1941年6月,中日再度開戰。中華帝國新打造的德式裝備空軍從朝鮮南端起飛,對日本的本土展開了空襲。

同年的10月,兩國在朝鮮海峽爆發了激烈的大海戰,雙方參戰的艦艇共有300多艘,飛機2000餘架。經過一個月的大海戰,二百多艘艦艇沉入朝鮮海峽,日後朝鮮海峽被稱為軍艦墓地。雙方共有十幾位海軍高級將官在海底永眠。

1942年春,中華帝國終於取得了製空權,開始了為期三年的對日本本土無休止的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