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人都是與眾不同的,但每個人都一樣(2)(1 / 3)

還有一個好處是避免自以為是。你認為合情合理、甚至是天才傑作的辦法為什麼別人不喜歡?換一個角度,可能會發現你忽略的問題。即使他們錯了,你對他們多一些了解,也有助於你與他人的溝通。你了解他們的想法,也就可以找到合適的方式,讓他們也了解你的想法。

設身處地可以讓我們時刻保持理性——或者說,人性。喪失人性(至少是暫時的)其實很容易。為暴行叫好,你就失去了人性。如果你能想到,那暴行之下的受害者也可能是你,這就可能幫助你保持人性。

刺蝟的道德觀

刺蝟也是一種有名的紳士,這個典故似乎是出自叔本華:一群刺蝟(或是豪豬?)在寒夜裏聚在一起取暖,由於個個渾身是刺,分寸感就格外重要,太近了相互刺傷,太遠了又獨受風寒,於是它們學會了不即不離,不遠不近,不冷不熱地相處,“保持距離”就成了它們的道德準則。動物社會行為的確立有點像刺蝟找距離,這麼做不合適,那麼做不太難過,碰來碰去,其間犧牲無數,最終總算找到了過得去的解決辦法,種種複雜的行為規則被確定下來,學者稱之為“進化過程中的穩定策略”,簡稱ESS。有人很巧妙地譯之為“宜斯”——宜於如此。

還是別扯得太遠,讓我們回到刺蝟身上來。與彬彬有禮而又老成持重的紳士們不同的是,刺蝟的“保持距離”並非為了維護它們的精神自由或個人隱私,驅使它們這樣做的是生理感覺,是實實在在的痛苦。

如果刺蝟會說話,它會怎樣評價這種“人際關係”呢?

很可能,它不會把這看成是不得不然的妥協辦法,或者得失大致平衡的交易,而是把自己看成一個最吃虧倒黴的受害者——不是嗎?難道它不是滿腔熱情地去接近別人,結果飽嚐傷害,弄得滿身創傷嗎?

這麼想當然是滿有道理的,因為事實如此。有趣的是,每隻刺蝟都可能這麼想,而且它們都有道理。

怎麼可能每個人都是失敗者呢?所謂組織得好的社會,就是大多數人各得其所;反之,如果多數人都有挫折感,就說明這個社會有點問題。然而,刺蝟的問題是它們的社會組織得不好嗎?一隻刺蝟在受到傷害的同時也在傷害別人,隻不過它自己並不知道,因為那時疼痛並且叫喚的不是它。

如果刺蝟有是非觀念,那麼每一隻刺蝟都會很有道理地把自己看成“好的”,而把所有曾經刺痛過它的刺蝟看成“壞的”;把自己的一生看成一個好人、一個老實人不斷受欺負的故事,把社會看成一個不公的地獄。如果它會寫文章,那麼一定會呼喚真情、鞭撻醜惡,間或還可能抒發點幽怨。其實,我們的好多抱怨,好多哀歎,好多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都不過是“刺蝟的痛苦”而已。

什麼是最重要的人格魅力?

誰都渴望自己與周圍人的關係是和諧融洽的,然而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產生取決於交往雙方,即一個人不但接受他人,同時還能為他人所接受。如果大家覺得與某人交往並非是一件順利的事情,或者對他沒有好感,即使他樂於同別人交往,但人們未必接受他。那麼,怎麼才能討人喜歡,受人信賴呢?這就涉及他的人格魅力的問題。

人格魅力與風度一樣,都是一個人的內在素質的外在體現,它不是自模擬得之,更不是裝腔作勢的結果,而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中所形成的良好性格、氣質的自然流露。要增強自己的魅力,關鍵還在豐富自己的內在修養。如果隻注重外表的風度與魅力,實則胸無點墨,內心空虛,雖然可以取悅一時,但終究被人們識破,以致遭人們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