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福爾摩斯和華生外出探案,夜晚,他們在荒野裏支起帳篷宿營。

半夜,華生被搖醒。“華生,”福爾摩斯問,“當你看到滿天星鬥,你想到了什麼?”

華生努力睜開眼看著星空,以便讓自己清醒過來。“我會想到,在這無數的星星中,有許多恒星,以及圍繞它們的行星;那些行星中,也許有一顆像地球一樣,也有人類生存;如果他們中的一個,此時也在仰望星空,他也可能會想到這些……”

“一派胡言,”福爾摩斯打斷了他,“我們的帳篷被人偷了!”

毋庸諱言,這個世界已經變得如此複雜,以至於有人說:我們麵對的困境不再是知識不足,而是信息過剩。這種說法本身就潛藏著一絲自得,但自鳴得意並不能讓我們感覺更好些,相反,人類也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迷惘:書店裏有很多書指導你如何生活、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應付這樣那樣的問題,雜誌上也連篇累牘地告訴你如何說話、如何察言觀色、如何八麵玲瓏。不用說,這些人生指南常常是相互矛盾,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你應該誠實,但又不能太老實;你應該友善,但也要偶爾發發脾氣;你應該能幹,但又不要弄到被別人嫉妒的地步;你應該聰明,但要裝得傻一點;你要討領導的歡心,但不要被認為是個馬屁精;你要多交朋友,但不可全拋一片心……該信誰?該聽從誰?該怎麼走?我們如同迷路的人——可我們的麻煩不是缺乏路標,而是路標太多了,它們指向各個方向。

人生真的是一根鋼絲,一團亂麻,或者是《偷天陷阱》裏錯綜複雜的的警報網,我們都得舞姿曼妙地穿過?不可否認,有些人是這麼做的,其中有些是成功的,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也要亦步亦趨呢?如果我們這樣做了,結果會不會是弄巧成拙,東施效顰?會不會在一味模仿中迷失自身?

隨大溜是一種選擇,跟著感覺走也是一種選擇……有沒有什麼東西能幫我們識別?

滑稽的是,恰恰是在這個科學昌明、知識爆炸的時代,成千上萬人熱衷於求神問卜、吉祥數字或“神奇大師”;更多的人憤憤不平,把世界看做一個針對他的圈套;還有人窮其一生,希望找到某種“快速成功”的神秘捷徑;還有各種隨處可見、難以理喻的愚蠢行為……這真是一個絕妙的反諷。

“知識就是力量”,但是必須要說明的是:知識有助於明智,但不等於明智,多知者一樣迷於生活。比如,海德格爾是20世紀公認的哲學大家,卻是個積極的納粹。亞裏士多德曾犯了一個可以避免的錯誤:認為女人的牙齒比男人少,其實隻要數數他太太的牙齒就可以弄清,但他沒這樣做,因為他以為自己知道。認為自己知道其實並不知道,是一個致命而普遍的錯誤。

什麼是明智?就是利用知識去思考,並得出符合現實情況的結論。明智不需要高深的知識,一些簡單的常識就可能使你成為智者。

你可能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在自然科學領域,人類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然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即我們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與世界和他人相處),比起古人,我們的進步不大(如果真的有什麼進步的話)。這個事實也許說明了一個道理:在這方麵,我們能變的花樣不多。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從那些似乎已經老掉牙的常識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並牢記它們,遵循它們,比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比如“你的聲音更高,並不等於你的理由更充分”;比如“如果你的問題不對,答案就不可能對”。

人生有無數答案,我們很難確知哪個最標準。如果你想把答案弄得很複雜,那是你的權利,但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其實你也完全可以用簡單的方法對付它,那就是:不管周圍如何,你為自己製定幾條原則,並照此行事。

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羅素曾經寫過一篇很淺近,但絕非淺薄的小文,告訴我們如何讓自己變得聰明一點。在此,我把文中的一句話獻給每一位本書的讀者:

要避免顯而易見的愚蠢見解,並不需要什麼非凡天才,幾條簡單的規則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