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不習詩,無以言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陽貨篇》17.9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為什麼不學習《詩經》?《詩經》可以啟發思想,可以洞察心智,可以促進溝通和交流,可以緩解委屈怨恨。近可以用來侍奉父親,遠可以用來侍奉君王。此外還能夠廣泛認識各類鳥獸草木的名稱。”
【筆記】
本章講述了《詩經》的重要性。很多人在年輕時期希望成為一名詩人,可是現今很多詩人所寫的詩已經根本無法看了,即便是看了也看不懂。那麼,什麼是詩呢?一個傳統的說法是“詩言誌”,詩是用來表達誌向和抒發情懷的。在孔子看來,詩不僅可以言誌,還“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說,詩在我們的人生和生活之中擔負著重要責任。
所以孔子要求年輕人首先要學詩,不學詩就不知道如何說話。對於自己的兒子,孔子也是首先要求他學詩,等弄懂了詩之後,再開始學禮。
【行動指南】
《詩經》是一部開發智慧、促進協同、提升觀察力,乃至傳授管理思想的著作,每一位管理者都應該認真閱讀、學習,並且將之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之中。
星期五
色厲內荏猶盜也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陽貨篇》17.12
【譯文】
孔子說:“表麵嚴厲而內心怯懦的人,如果比喻成小人,應該與挖牆洞的小偷差不多吧?”
【筆記】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比喻。小偷做事會怎麼樣?必定是偷偷摸摸,但是表麵上卻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生怕別人看出他是一個小偷。同樣,那些內心膽怯的人,為了給自己壯膽,表麵上總是裝得很嚴厲。
這樣的人在企業內很多,尤其是在管理層。一些管理者自己沒有能力,又不願意謙虛地向下屬學習,所以在遇到問題時,不敢正麵解決問題,而是表麵裝得很嚴厲,不停地指責下屬,而問題最終仍然得不到妥善解決。這樣的人的確類似於小偷,沒有能力卻占據著職位,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竊位者”,也就是偷來的職務。
【行動指南】
作為企業管理者,我們需要不時進行考察和評估,將那些沒有能力卻占據著重要職務的“竊位者”清除出局。
第三周
星期一
鄉原德賊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陽貨篇》17.13
【譯文】
孔子說:“好好先生,正是敗壞道德風氣的禍害。”
【筆記】
這句話發人深省。生活中總是存在著很多好好先生,他們沒有立場,八麵玲瓏,對誰的觀點都舉雙手讚成。很多人都喜歡這些好好先生。但是,一旦企業內存在過多的好好先生,結果便會很糟糕。
最典型的事例便是,在好好先生參加的會議上,無論會議召開的時間有多麼長,最終也不會有一個確定的決定。為什麼?因為好好先生們對誰的計劃都不會提出反麵意見,而是一味誇獎。很多企業正是毀在了這些好好先生的手裏。
那麼,為什麼這些人會成為好好先生呢?原因很簡單:他們怕得罪人,從而導致自身的利益受損。也就是說所有的好好先生都是自私的,都是將一己私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為了個人利益,他們可以置企業利益於不顧。
【行動指南】
記住這樣一個法則:如果你的企業內有一個人誰都誇獎,那麼這個人一定不是合格的職業人。
星期二
道聽途說者無德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陽貨篇》17.14
【譯文】
孔子說:“聽到傳聞便四處散布,是違背道德的做法。”
【筆記】
道聽途說為什麼是違背道德的做法呢?因為在半道上聽來的往往缺乏一定的準確性,還沒有弄清楚對方說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便開始四處傳播,這就是不道德的。我們都知道語言的力量,一句沒有根由的誹謗之言甚至可能奪走一個人的性命。
今天,道聽途說之人可謂隨處可見。尤其是在擁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內,很多人喜歡躲在角落裏評價他人,而他們評價的立足點則來自主觀臆斷和捕風捉影,更可氣的是他們將自己的胡思亂想在企業內部四處傳播,最終以訛傳訛。很多企業管理者的清譽就是被這種道聽途說者所毀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