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月:敏於事而慎於言(1)(1 / 3)

第一周

星期一學而時習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篇》1.1

譯文:

孔子說:“學習而後時常實踐,不是很開心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而不感覺到一絲怨恨,還不是有德之人嗎?”

筆記:

作為《論語》的開篇之言,其中必有深意:為什麼首章不講儒家最重要的概念“仁”而是講“學”?

我們知道第二章有子很快就講到了“仁”:“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我個人的猜想是因為孔子創辦了私學,弟子們深受其益,所以將“學”放在了首章。這一章具備《論語》文風的典型特征:言簡意賅且富有格言意味。而今,“學而時習之”已成為一句人盡皆知的名言。

孔子講“學”,三句話講了三個層麵:

第一,“學而時習之”強調的是“習”,“習”是實踐之意,學了之後必須去實踐,否則學了也白學。孔子教學強調“踐行”勝於“學問”,所謂“行勝於言”,這從後麵的章節之中可以斷定,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1.6)以及“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篇》1.7),這些言論表明,關鍵在於行為。行為符合仁義,則為學;行動不符合仁義,則學也是“未學”。

今日,管理者始終強調員工學習的重要性,也將培訓視為企業的重要工作之一,可惜結果往往不是“教而不學”,就是“學而不行”。對他們的評價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意願很好,效果很差。

學習必須結合實踐,這是孔子教學的第一個層麵。

第二,“有朋自遠方來”。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朋”是何人?朱子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說“朋,同類也”,即擁有相同觀念和思想的人。為什麼他們願意從遠方來呢?程子說得好:“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因為自身的修養傳播得很遠,聲名在外,所以信從者很多,他們從遠方慕名而來,探討學問,切磋修養。這是孔子所認為“學”的第二個層麵。

如果一個人的學問修養能夠吸引他人不遠千裏前來學習、交流與探討,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嗎?這個層麵的關鍵在於與人分享、溝通和交流。

第三,“人不知而不慍”。“學”的第三個層麵則從反麵考驗了學者的修養和氣度。或許你的學問能夠被大家認可,也能夠獲得人們的尊重。但是,也會存在另一種情況,那就是“高處不勝寒”——你研究的學問別人根本無法理解,一旦如此,就對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夠保持平和的心態,那就意味著德行還有待提升。

孔子對能夠做到“不慍”者評價頗高,認為他們可以稱得上是“君子”了。在注解《易經》時,孔子也曾用“潛龍”來象征這樣的人,“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這樣的人是“龍德而隱者也”。更重要的是“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稱心的事付諸實施,不稱心則絕不實行,具有不可動搖的意誌。學問做到這一步,離構建自身獨立的學說已經不遠了。

行動指南:

企業培訓和學習需要做到三點:

第一,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每一次組織學習與培訓之後,第一要事便是實踐,將所學到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方式運用到實際工作過程中。

要做到這一點,企業管理者必須掌握以下幾個技巧:

(一)成為教練型領導,要員工去實踐,首先要自身做好榜樣,並且能夠進行實踐指導。

(二)完善相應的考查製度,要使新的工作方式和思路真正運用到工作中去,就必須有相應的考查製度作保障,IBM前CEO郭士納說得好:“人們不會做你希望他們做的事,人們隻會做你檢查的事。”

(三)有效激勵與懲罰。對於在實踐中運用傑出者給予一定的獎勵,而對那些表現惡劣的員工進行懲罰,確保每一位員工都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第二,注重分享和交流。或許是在企業內部成員之間進行,或許與其他企業進行交流。分享和交流是企業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思想的最佳路徑;同時,也是企業傳播自身優秀管理思想和工作方式的好辦法,一些著名國際企業都采取了這一學習方式,如豐田、惠普等。

第三,堅持正確的觀點。企業管理者必須牢記這一點,我們知道很多人因為他人的不理解和反對而放棄了自身正確的決策,但是,真正的成功者總是屬於那些能夠在麵對眾多負麵意見時依然堅持自己觀點的人。所以,一旦你的決策對企業發展真的有利,或許會麵對很多的困難,但也應該絕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