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是戰國時韓國的貴族,他生活在春秋戰國末期,師承於儒學大師荀子。當時,各國都進行過變法,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和法製製度已經初具規模。
身處變法之中的韓非子認為,儒家推崇的仁義道德已經過時了,統治者要從人自私的本性出發,尋求新的治國方法,這是法家的根本主張。
隨著法家學說的逐漸成熟,韓非子將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等法家學說融合在一起,又參考了儒、道的主張,從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術、勢”的理論,韓非子可以說是集法家理論之大成者。
把韓非子法家治國的觀點與現代企業相結合,對於企業的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管理者治理企業把法、術、勢相結合,管理者處在領導的位置就不容易被蒙蔽,而下級也不會因為沒有製度的約束而作亂。
“法”的內涵是,製定嚴明的規章製度和強有力的獎罰措施。措施明確,獎罰公開,有利於領導者有效行使權利。
韓非子認為,領導之法要有技巧和計謀,恰當周密。下屬並不要明白就裏,執行到位就算完成任務,以此保證實施的效果。這樣領導者才能夠控製局麵,掌握下屬的言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用“法”確保管理的順利進行。
“術”的要點在於:一、因能授官,依據下屬的能力授給官職。
二、“循名責實”,“循名責實”是法家考查幹部的一個基本原則,強調表麵情況和實質要互相加以驗證,綜合考查,這就是所謂的“形名之術”。
三、“叁五之道”,這是法家考查群臣言行的一個具體方法,主要意思是通過對多方麵的情況進行檢查,以追究責任人的過失,通過多方麵的情況進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
四、領導和管理的謀略。
五、防微杜漸,從細節上消除消極因素。
從管理的角度看,韓非子這裏所說的“術”,指的是管理一個組織的權術,包括任免、考核各級幹部,了解實際情況,製止下級執行不力的一係列具體的手段。
“勢”是法家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廣義的“勢”指客觀形勢,狹義的“勢”是指權勢。韓非子非常重視“勢”,認為“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失去威勢,行使權利就很難順利。“勢”實際上就是領導者通過法和術造成的一種權力狀態。得勢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術駕馭局勢,管理下屬。二是靠製度,領導者隻有牢牢把握賞罰的權力,才能確保勢的穩固。
韓非子的法、術、勢理論告訴領導者,要管好一個組織的核心問題是權力的問題。法是權力的表現形式,術是權力的手段,勢是權力的依傍。
法、術、勢都是管理者必備的能力,韓非子主張三者兼用,為管理者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把法、術、勢的方法結合現代管理理念進行管理實踐,提高管理藝術,豐富中國化管理的理論則是本書的主旨所在。
法、術、勢都是管理者必備的能力,韓非子主張三者兼用,為管理者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把法、術、勢的方法結合現代管理理念進行管理實踐,提高管理藝術,豐富中國化管理的理論則是本書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