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裏會議”是抗聯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它使東北抗聯第1、2軍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在中共南滿省委和第1路軍總司令部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為進一步將東南滿抗日遊擊戰爭推向新的*,做了組織上、思想上的準備。”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成立後不久,王德泰和魏拯民便率二、四、六三個師的兵力,按照河裏會議的部署,轉戰撫鬆、長白、臨江等縣開展遊擊戰,以機動靈活的戰術,接連打了幾十個勝仗,重創敵人銳氣,牽製了敵人兵力,策應了一軍的西征部隊。
8月17日,抗日聯軍以六師為主力,聯合“吳義成”、“萬順”、“嶽團”、“青山好”、“雙勝”等反日山林隊2000餘人,向撫鬆縣城發動突然攻擊,一舉攻占了東山炮台,並控製了小南門外一帶,但是,由於城裏的內應發生變故,加之一部分義勇軍和山林隊臨戰時優柔寡斷,甚至有退卻現象,致使我軍未能攻進縣城,激戰兩晝夜,相持不下。為避免損失,王德泰率部主動撤出陣地,並在撤退途中,將追擊之敵引入我伏擊陣地,將其全殲。攻打撫鬆縣城的戰鬥雖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但是也沉重地打擊了敵人,進一步擴大了我軍的政治影響,更加有力地配合了一軍西征。
11月間,王德泰率二軍軍部和四師一部輕取了大陽岔偽警察所,僅用十幾分鍾的時間就迫使敵人解除了武裝,乖乖地舉手投降。此役繳獲機槍兩挺、步槍150餘支、子彈15箱和大批軍用物資。
大陽岔戰鬥後,王德泰率四師主力部隊和六師一部共計200多人的隊伍來到鬆樹鎮小湯河村一帶(該村現位於白山市三岔子區鬆村鎮大安村)。他們來到這裏一方麵向群眾宣傳抗日活動,另一方麵由於連續作戰和長途奔襲,部隊減員很多,至此,指戰員們要在這裏進行休整。是月初,王德泰正在小湯河村召開幹部會議,研究如何粉碎敵人冬季“討伐”的戰鬥部署問題。由於駐地封鎖不嚴密,走漏了消息,我軍駐紮在小湯河村宿營一事被敵人發覺。他們立即調集了撫鬆縣、臨江縣等地偽軍及騎兵第七團一部共計600餘人,連夜向我軍駐地小湯河村包抄過來。太陽剛出山,敵人開始向我軍駐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這時,駐守在閻王鼻子高地擔任警戒任務的戰士跑來報告:“討伐隊上來了,已占領了閻王鼻子山頭”。聽了哨兵的報告後,有的人慌了,提出要撤退(因為地形對我軍很不利)。王德泰根據報告的情況詳細的分析了敵情,沉穩地說:“情況出人意料,大家不要慌,要沉住氣,據我判斷,這股敵人主要目的就是有計劃地朝著我們來的,如果我們撤退了,這裏的老百姓就要遭受很大損失,所以我們不能撤退!我們要保護好老百姓安全轉移。再說,敵人采取了突襲的辦法,並搶占了有利地形,我們現在處境又十分危險,要想衝出敵人的防線也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要在這裏堅持戰鬥,狠狠教訓一下敵人。”經王德泰這樣一說,大家的情緒穩定下來了,決心與敵人戰鬥到底。於是,王德泰果斷地下達了戰鬥命令:命令郎得白連長帶領該連戰士從草爬子溝側翼迂回到敵後,采取前後夾擊的辦法打擊敵人;其餘人員堅守南山陣地,頂住敵人的正麵進攻,行動越快越好。王德泰部署完畢,各部隊奉命分頭行動。擔任堅守高地的戰士快速奔上南山。
這時,敵人也已占領了閻王鼻子高地和長脖子溝,正朝我軍堅守的南山高地撲來。11月7日9時許,戰鬥打響了,敵人一窩蜂地向我軍衝過來,企圖一舉將我軍殲滅,而我抗聯戰士自出師以來,士氣高昂,滿懷民族仇恨,正憋足了勁要給敵人一個痛擊。兩兵交手,構成了一場浴血惡戰。頓時,山坳裏機槍聲、爆炸聲、喊殺聲震憾整個山穀,陣地上火光閃爍,硝煙彌漫,我軍組成機槍火力網,把敵人打得死的死,傷的傷,沒有被打死的敵人,一個個驚恐萬狀,魂飛魄散,抱著腦袋往回逃竄,就這樣,連續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但是,窮凶極惡的敵人不甘心失敗,他們又組織了一次強大的攻勢,殺向我軍陣地前沿,我抗聯戰士在指揮員的帶領下給予敵人猛烈還擊,子彈呼嘯著飛向敵人,手榴彈在敵群中開花,然而敵人還是不顧一切地衝上來。戰鬥越來越激烈,也越來越艱苦異常。陣地前沿敵人死傷無數,我軍的傷亡也越來越大。這時,我軍的一名機槍射手中彈犧牲,狡猾的敵人乘機又衝上來,在這危急時刻,原八團政委金山浩立即衝上去,拿過機槍繼續向敵人掃射,也不幸中彈犧牲。眼見戰友們倒在敵人槍彈下,王德泰不顧個人安危,怒不可遏地端起機槍向敵人猛烈還擊。戰友的犧牲,也激怒了抗聯戰士們,將全部火力射向敵人。此時,郎得白率領該連迂回成功,在敵人背後發起突然襲擊,正麵部隊也趁勢發起了衝擊。傾刻之間,敵人的又一次進攻被我英勇的抗聯戰士打下去了。敵人在我兩麵夾擊之下,傷亡慘重,紛紛棄槍向南潰逃。戰鬥從早上打響一直持續到午後兩點多鍾,然而,就在我軍即將勝利的時刻,抗聯一路軍副總指揮兼二軍軍長王德泰在這次戰鬥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28歲。這次戰鬥我軍以少勝多,打死60多名敵人,打傷10餘人,俘虜數十人,並繳獲許多戰利品,但是,我抗聯部隊卻失去一位卓越的指揮員和領導者。
由於東北抗聯第一路軍副總司令王德泰於1936年11月不幸犧牲,1938年5月,魏拯民繼任副總司令,擔負起軍事指揮的重任。全國抗戰爆發後,魏拯民以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部的名義起草《為響應中日大戰告東北同胞書》,號召東北人民同全國人民團結抗日。
為配合全國抗戰,魏拯民指揮抗聯二軍一部在輝南、撫鬆、濛江(今靖宇)、金川、樺甸等地打擊日偽軍。1938年5月,同楊靖宇在集安老嶺山區會合,創建老嶺抗日遊擊根據地。同楊靖宇一起主持召開兩次在抗聯一路軍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老嶺會議,為抗聯一路軍的發展,製定大政方針。1939秋,他同抗聯第三方麵軍指揮陳翰章一起指揮大沙河阻擊戰、寒蔥嶺伏擊戰,給日偽軍以重大打擊。由於長期的戰爭環境,魏拯民積勞成疾,行軍作戰中常常昏倒在地。1940年2月楊靖宇犧牲後,第一路軍和省委的工作重擔全部落在魏拯民肩上。他拖著病體,率部堅持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安圖伏擊戰、哈爾巴嶺襲擊戰等勝利。這年冬天,他病情加重,不能隨軍行動,隻好到長白山區樺甸縣牡丹嶺抗聯密營中休養。他不顧疾病的折磨,常常晝夜不停地起草文件、書寫報告、總結經驗。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鼓勵同誌們要堅定勝利信心:“敵人不能永遠占領我們的祖國,我們總有一天要把鬼子從中國趕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