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字秀芳,漢族,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祖籍河北省豐潤縣。“江橋抗戰後”,1931年11月21日,退至海倫,繼續抗敵。1931年12月,國民黨政府任命他為黑龍江省主席。上海、哈爾濱等地組織了“援馬抗日團”,上海福昌煙公司為鼓舞士氣,還生產了“馬占山將軍牌”香煙。1932年,馬占山詐降,出任偽黑龍江省長兼任偽滿州國軍政部總長之職後,秘密用12輛汽車、6輛轎車、將2400萬元款項、300匹戰馬及其它軍需物資運出城外,再次舉起了抗日的旗幟。馬占山在拜泉約集李杜、丁超等各路軍的代表開會,改黑河警備司令部為省府行署。三路人馬共7000人,公推馬占山為黑龍江省救國軍總司令,會上做出三路出擊日軍的戰鬥部署。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馬占山率部給日偽軍以重創,大滅日軍侵略氣焰。後因戰事失利,退到蘇聯。1933年6月3日,馬占山從蘇聯返回上海,曾先後3次麵見蔣介石,請纓抗戰。1936年1月22日任陸軍中將。
1936年12月至西安,參與西安事變,支持張學良、楊虎城*蔣抗日發動的西安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後,蔣介石任命馬占山為東北挺進軍總司令兼東北四省招撫,率部轉戰綏遠(今呼和浩特)、包頭、五原等地。後任黑龍江省政府主席率部繼續抗日。1938年5月,總司令部進駐陝西省府穀縣哈拉寨(今哈鎮)。1938年11月,馬占山因病到延安就醫,康複後,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舉行盛大的歡迎會。在會上致詞,稱讚他是始終如一、抗戰到底的民族英雄。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加上將銜。1947年,蔣介石任命馬占山為東北保安副司令,但他不肯就任。1948年平津戰役時,馬占山毅然決定棄暗投明,出麵幫助傅作義拿定主意和平交出北平城,推動了北平和平解放的進程。1949年初,曾勸說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並向傅建議請鄧寶珊做同中共談判的代表,為促進北平的和平解放做了有益的工作,促使北平和平解放。
1950年6月,托秘書打電話給馬占山,邀請他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一屆二次會議,馬占山十分激動,可惜由於他的病情加重最終未能出席。至全國政協會議開幕的前一天,毛主席辦公室還來電話詢問馬占山的病情,並準備派車來接,但當時病情過重,已不能行動。1950年11月,病情惡化。1950年11月29日20點零6分,馬占山因肺癌病逝於北京,終年65歲,安葬於北京萬安公墓。
馮占海(1899年-1963年),字壽山,遼寧省錦縣人。“九·一八”事變後,舉兵抗日,被稱為“吉林抗日第一人”。
1917年馮占海投奔姨父張作相,投身軍旅任勤務兵,後入東北講武堂深造。1963年9月14日逝世。馮將軍現葬於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北山公園西側最高峰。
1921年行陸軍二十七師一零八上尉副官,後晉中校承啟官、上校長,“九一八”事變後,舉兵討逆,收編綠林及民眾抗日武裝,1932年1月27日,得知於琛澄偽軍犯哈,毅然率隊迎敵,會同李杜等粉碎偽軍參哈爾濱的進犯,吉林自衛軍成立後,被推為副總令兼左路總指揮,哈爾濱失守後,率部往方正一帶。其間,曾組織隊伍反攻,殲敵數千人,兵進哈爾濱外圍,後撤離方正,轉入下江同年4月,吉林自衛軍組織反攻,率軍進入哈爾濱香坊一帶,日軍偷襲依蘭,使自衛軍前後方聯係中斷,他當即率軍南下。後來隊伍壯大,發展了萬餘人,改稱吉林救國軍,自任總司令,向偽吉林省城吉林市發起了反攻。因孤軍作戰,反援不濟,攻城不果轉入熱河參加熱河保衛戰。熱河淪陷後,馮部進關,改編成九十一師,隸屬萬福麟的五十三軍。“七七”事變後,九十一師在永定河南岸固守城與日軍激戰,全師傷亡慘重。1938年7月,九十一師劃為湯恩伯的三十一集團軍,在武漢會戰中,官兵浴血廝殺,傷亡殆半,後痛惜部隊減員,更因湯恩伯飛揚跋扈,岐視旁係而心灰意令,於是率親信副官二人出走,潛入廣西、香港等地,以經商為業脫離了軍旅。1938年武漢會戰後馮占海將軍辭去第91師師長職務,帶著副官離開部隊。先到了廣西桂林,當時的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對他頗為同情,發給其護照以暫居香港。1939年馮占海將軍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後來馮占海將軍從香港轉到昆明經營商業,先後興辦同興汽車商行和同義大旅社,直到日本投降。1946年秋,馮占海將軍將全家遷往北平,繼續經商。1950年馮占海將軍被選為北京市西城區人民代表會議特邀代表。同年他經龍雲(原國民政府雲南省主席,抗戰勝利後擁共反蔣,49年後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57年被打成右派)等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55年周恩來任命馮占海將軍為吉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馮占海將軍回到吉林省。1962年馮占海將軍患了癌症,他瞞著家人為自己買了一個骨灰盒,並留下遺囑:將我的骨灰埋在北大山(在吉林市)我的抗日發起地。1963年9月14日,一代抗日名將馮占海病逝於長春,終年64歲。
唐聚五,原名唐福隆,字甲洲,滿族,1899年生於今黑龍江省雙城縣蘭棱鄉。東北講武堂第六期步兵科畢業。1915年入奉軍27師當兵,曆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1928年12月29日任遼寧陸軍步兵第1旅1團中校團副,駐防鳳城。“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日軍突襲鳳城,1團團長被俘後投降。這時唐聚五未在鳳城,他驚聞事變後,隻身來到北平,向東北軍司令張學良麵陳抗日殷情。張學良升任他為第1團團長,讓他回東北就職。1932年4月21日,遼寧民眾自衛軍成立,唐聚五被推選為自衛軍總司令。遼寧民眾自衛軍的軍委員公推唐聚五為委員長,各縣之公安局長、大隊長與其部下之營長及各地紳士等為委員。軍委會中設一民眾自衛軍總司令部,公舉唐聚五為總司令,下轄各路司令及支隊,擇期誓師大舉。閉會後,各代表俱回原縣。孫秀岩與薑伯魁、張玉珊秘回通化砬子溝號召,專待時期。電會寬甸縣長秘密通知徐文海、鄧鐵梅派人前來接洽。在此秘密期間,將一切悉數規定。予則編印各種布告宣言,告民眾商人武裝同誌等書,及就職通電誓師詞;鐫刻印信,印製憑委與編製表等等。郭景珊與張宗周等所擬之旗式亦妥。
軍製表取三三製,路轄三團,團轄三營,營轄三連,編製與獨立旅同。其人數不是一路者,則為支隊。議定桓仁公安局長張宗周為副司令兼第五路司令,中校團附唐玉振為第一路司令,撫鬆常永林為第二路司令,安圖李潤春為第六路司令,桓仁公安大隊長郭景珊為第七路司令,臨江公安局長徐達三為第八路司令,東豐盧英環為第九路司令,海龍孫公雨為第十路司令,河北李誌珍為第十一路司令,長白文殿甲為第十二路司令,岫岩鄧鐵梅為第十三路司令,西安、遼源譚慶海為第十四路司令,鳳城徐文海為第十七路司令,輯安公局長林振清為十八路司令。其他王彤軒、薑中天、盛禦風、李月林、鍾子臣等為各支隊支隊司令,一切配備妥協,乃分遣鄒達心赴時遠岫,徐文海、鄧鐵梅等處,李心葵赴孫秀岩、王彤軒、李誌珍、鍾子臣等處,孟伯鈞赴林振清、徐達三、文殿甲等處,英若愚赴張連波、孫公雨等處,薑中天赴李連科、常永林等處,李春潤處唐勵派其親信之副官徐受先前往,送任命關隊與編製表、旗徽、布告、宣言等物。去後各處亦陸續派人前來接洽……於是在南關師範學校體育場搭台紮彩,召集民眾,舉行就職誓師典禮大會,至四月二十一日,派軍警沿街密布,直至會場維持秩序。會場正門,紮鬆枝為牌樓,額懸紙匾為“誓師起義”四大字,左右分懸“滌蕩醜虜、還我河山”八個大字,周圍遍貼種種標語。主席台搭於場北向南,台上平懸白布一幅,大書“遼寧民眾自衛軍誓師大會”十一字。
從此,唐聚五統率18路抗日軍隊(後增加到30餘路軍,10多個支隊)在遼東地區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1932年8月,遼寧民眾救國會和自衛軍各路首領在通化集會,決定成立遼寧省臨時政府,公推唐聚五代理省政府主席。11月,唐聚五任東三省抗日義勇軍3軍團總指揮。1933年初,唐聚五參加了熱河及長城抗戰。1938年7月23日,唐聚五受命在冀東組成東北遊擊隊,任中將總司令。1939年5月18日,唐聚五率部在河北遷安平台山與日軍激戰時不幸受重傷,壯烈殉國,時年40歲。在生命垂危之際,他對部下說:“要團結所有的抗日力量挺進東北……”表現了與侵略者鬥爭到底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1940年2月18日,延安《新華日報》發表專題社論,指出:“唐聚五將軍是‘九一八’後揭起抗日旗幟的民族英雄之一。”
鄧鐵梅,原名鄧古儒,字鐵梅,1892年生於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磨石峪村一個士紳家庭。鐵梅7歲就讀於本村私塾,七歲入本溪縣小市三門洞高等小學堂,記憶超人深得老師寵愛,主要愛好是聽故事和習武。其父不意官宦閑居家中,常在茶餘飯後給孩子們講些朝代興亡的故事,鐵梅深深崇拜和敬仰抗元英雄文天祥,一段動人的故事、一句“從今別卻江南路,贏得杜鵑帶血歸”竟使鐵梅淚流滿麵。鐵梅的青少年時期,正趕上喪權辱國的清朝政府將遼東地區劃為日俄戰爭的戰場,鐵梅家鄉亦戰火不斷,當地土匪乘機蜂起,哀鴻遍野,百姓飽受刀兵劫掠之苦。鐵梅祖父鄧榮昌乃遼寧一帶有名士紳,不忍鄉裏滿目瘡痍,民不聊生,倡組民團,將匪首黃義山二楞鐧(山頭號)抓獲送官。此舉與黃匪幫結仇,1906年6月,土匪約200餘人尋仇襲擊磨石峪村,鐵梅父鄧繼新率眾奮起抗匪,與家人、親屬、團勇12人皆死於土匪刀槍之下,鄧家房舍盡數被焚。15歲的鐵梅目睹家破人亡的慘狀,誓誌殲匪報仇。此後,不分冬夏拜師習武,隻練得精通各種槍械,彈無虛發。
鄧鐵梅18歲由三門洞小學堂畢業,適逢鐵梅六叔鄧繼述任本溪小市總甲所(縣設剿匪武裝)總甲長,鐵梅借堂叔力入總甲所任文書,這是他走向社會的第一步。1917年鐵梅考入本溪湖警察教練所,畢業後分配到本溪縣警察大隊先後當巡警、班長。1921年調到鳳城縣警察大隊,先後任班長、大隊長、縣公安局長。其間,國難當頭,在奉係軍閥的封建統治下,社會政治腐敗,貪官汙吏橫行,匪患日盛。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實施殖民主義統治,在東北橫行霸道,設廠開礦,瘋狂掠奪我國資源,遼寧人民陷入水深火熱的災難之中。鐵梅身為公安局長,以他強烈的愛國意識和主持正義、膽大心細、辦事果斷的作風斷然阻止了日本企業在青城子鉛礦的越界開采,並在鐵軌置石事件中手持單槍闖入警察署,怒斥日本憲兵隊,救出中國縣長。同時剿滅匪患,嚴厲打擊土豪劣紳、一貪官汙吏。此舉震懾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長了中國人民誌氣,維護了一方平安。然而,剛正不阿的鐵梅卻遭到了地方實力派的懷疑和排擠,1929年鐵梅被撤銷公安局長職務,調任省警務處督察員,仍遭排斥,於是他憤然辭去職務。1931年鐵梅被調任牡丹江警察分署署長,不久又被革職,隻好到沈陽、錦州等地謀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了,國破家亡、窮困潦倒的鄧鐵梅正在錦州,他親眼看到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後果。潰軍難民蜂擁而至,大批東北軍官兵含淚撤進關內,到處是驚慌和混亂場麵。這一切激起了鄧鐵梅民族正氣,他氣憤地說:“政府無能當政,軍隊有土不守,真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我們寧肯被打倒,也不能被嚇倒,不能俯首甘當亡國奴。”他拜會了省警務處長黃顯聲,陳述了自己回遼東組織民眾進行武裝抗日的意見,得到了黃顯生的讚同和支持。於是,他和好友雲海清離開錦州,經沈陽回到鳳城縣。
此時的鳳城縣已被日軍占領,日偽勾結,沆瀣一氣,大肆鎮壓愛國同胞,各階層廣大人民群眾麵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強盜行徑無不怒發衝冠,抗日熱情日益高漲。10月中旬,鄧鐵梅同雲海清來到離縣城130華裏的鳳城4區小湯溝顧家堡子。這是個地域偏僻的小山村,經過串聯,鄧鐵梅召集舊部,大家拿著鄧鐵梅親筆信分頭到各村聯絡,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發動民眾參加抗日,招募青年農民加入抗日隊伍。鄧鐵梅在鳳城、岫岩一帶素有聲望,加之農民要求抗日的情緒高昂,攜械響應的青壯年絡繹不絕。10月下旬的一天,鄧鐵梅在顧家堡子召開了東北民眾自衛軍成立大會,鄧鐵梅任自衛軍司令,會上鄧鐵梅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講話,深得民心。由於民心所向,東北民眾自衛軍成立不到2個月的時間,隊伍迅速擴大,到1931年12月份人員已達到1500餘人,建製上分3個大隊和一個全由精壯漢子組成的大刀隊。
東北民眾自衛軍成立後勢氣旺盛,鄧鐵梅抓住戰機,派人探知鳳城縣城的日本武裝和警察各有200餘人及兵力布置情況後,作出夜襲鳳城縣城的戰鬥布署。12月26日夜,東北民眾自衛軍在大雪的掩護下兵分4路,第一路在鳳城以南的張家堡子切斷電話線,使鳳城與其以南的高麗門、安東車站斷絕聯係;第二路在鳳城車站以北的四台子設下路障和埋伏,阻擊從連山關、雞冠山北來的增援之敵;第三路襲擊火車站,消滅火車站守敵;第四路衝進縣城攻擊日本守備隊和偽警察署。晚10時,戰鬥打響後,民眾自衛軍把車站和城內的敵人分割包圍起來,切斷了他們的聯係,使其首尾不能相顧。自衛軍搗毀了縣衙、公安局和日本特務機關平井藥房,砸開監獄,救出“九·一八”後日偽逮捕的愛國人士。戰鬥持續到清晨4時,在敵人增援部隊到來之前,自衛軍撤出戰鬥,此役共打死日偽軍50餘名,繳獲步槍300餘支,輕機槍3挺,迫擊炮2門和大批彈藥。
東北民眾自衛軍夜襲鳳城是“九·—八”以來,遼東南三角地區人民群眾對日軍進行的第一次重大軍事行動,在國內引起很大震動和反響。這次戰鬥,大長了東北人民的誌氣,大滅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東北民眾自衛軍從此軍威大振,部隊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壯大,軍隊編製由大隊擴編為9個團。1932年3月,在北平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派代表苗可秀前來與鄧鐵梅聯係,鄧鐵梅詳細地向他介紹了民眾自衛軍成立的經過及現狀。苗可秀返回北平向救國會彙報後,救國會即委任鄧鐵梅為東北民眾義勇軍第28路軍司令。同年4月21日,唐聚五在桓仁誓師成立遼寧民眾自衛軍,又委任鄧鐵梅為第13路軍司令。鄧鐵梅率部乘勝前進,先後進駐莊河、大孤山,該地區的偽政權和偽警察在義勇軍的威懾下,接受義勇軍的條件,交出了武器。僅莊河縣城一地就收繳長短槍支400多支,迫擊炮2門和大批彈藥。
卡巴嶺距鳳城30華裏,是通往西部山區和岫岩必經之路,嶺下有一座三義廟,高牆9尺十分堅固;偽軍騎警一個連在此據守。鄧鐵梅派獨立營夜襲了三義廟,繳獲軍馬70匹,大槍60支和許多其他戰利品。民眾自衛軍占領三義廟後,在卡巴嶺上設立關卡,挖戰壕,修工事,以此為三角抗區的東大門,形成割據之勢,卡巴嶺以西成為抗日軍民的天下,鳳城等地的日偽軍輕易不敢進犯。
東北民眾衛軍的發展,使敵人非常恐慌,急調駐防安東的偽軍李壽山部到莊河、大孤山一帶,成立安奉地區警備司令部和第3混成旅司令部,李壽山任司令兼旅長。李壽山的偽軍部隊盤踞在安東、大孤山一帶,把司令部設在龍王廟街,經常派兵“討伐”東北民眾自衛軍,對三角地區的軍民進行了瘋狂屠殺,僅1932年2、3月間,就在安東、大孤山一帶屠殺百姓200餘人。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
龍王廟是一個近千戶的大鎮,鎮內有商號120餘家,是鳳城南部、莊河北部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占據此地,不僅解決了自衛軍的糧食給養問題,更重要的是切斷了鳳城之敵的供給線。經過研究,鄧鐵梅下定決心,龍王廟勢在必奪。7月1日,鄧鐵梅調動部隊於淩晨借夜色掩護包圍了龍王廟並向其發起攻擊。龍王廟鎮子周圍有外壕,還有鐵絲網的圍牆,敵人防守十分堅固。民眾自衛軍以大刀隊為先導突破北門,衝入鎮內街巷,並以重火力擊毀敵人的碉堡和兵營,日偽軍在夢中驚醒,四處逃竄,100多名日偽軍被擊斃,很多敵人在渡河逃跑時被水淹死。偽軍司令李壽山混於亂軍之中出了鎮子,向大孤山逃去。東北民眾自衛軍占領龍王廟和周邊地區後,鄧鐵梅遂將司令部移往龍王廟鎮。偽軍司令李壽山逃出鎮子後,在大孤山設立了司令部,與龍王廟隔大洋河相對峙。
1932年春,曾任中共南滿總行委主席團成員、團省委書記的鄒大朋來到鄧鐵梅的民眾自衛軍,雖然此時他已與黨組織失去了聯係,但他仍向鄧鐵梅建議在軍隊中設立政治工作部,建立政治工作製度,發動群眾,組織農民協會。他成功地用共產黨的方式改造了這支義勇軍。鄧鐵梅接受了他的建議,並委任鄒大朋為政治工作部主任(後改為政務處長)。從此,部隊指定人員專事政治工作,部隊裏每周進行一次政治教育,軍官每周有兩個半天上政治課。經過學習,民眾自衛軍官兵鬥爭覺悟迅速提高,他們不僅知道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的罪行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危害,而且知道了為誰打仗的道理。鄧鐵梅也在這一時期提出了“抗日救國,保民第一”的口號,部隊的組織紀律性得到改善,對老百姓秋毫無犯,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援調和信任,戰鬥力明顯提高。同年5月,本溪愛國紳士黃拱宸率抗日武裝投奔東北民眾自衛軍,東北各地的小股義勇軍和抗日武裝也紛紛前來接受改編。民眾自衛軍的隊伍得到迅速壯大,鄧鐵梅直接指揮的部隊達1.6萬人,其他接受改編的武裝有3萬人左右。鑒於部隊的擴大,鄧鐵梅將直屬部隊改編為18個團(包括警衛團、騎兵團、炮兵團)以及第一、第八、第十九3個支隊和一個大刀隊。任命黃拱宸為總參議長,派參謀長王兆麟為駐北平代表,負責與抗日救國會及各方麵的聯係。並在尖三窯、三清觀、沙裏寨、龍王廟、黃土坎等地建立了遊擊據點,在這些據點裏設立了戰地醫院、被服廠、印刷廠、製幣廠、餉捐局,製定了稅收、財政、糧食政策和對偽軍的政策。在僅半年多的時間裏,鄧鐵梅帶領東北民眾自衛軍活躍在安東、鳳城、岫岩、莊河等地,聯合劉景文、李春光、李春潤等抗日義勇軍與日偽軍曆經大小戰鬥百餘次,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東北民眾自衛軍軍威大振,鄧鐵梅的名字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