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金融危機的陰霾遠未消去,許多人都以為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的繁榮是2008年經濟底穀的周期反轉,但隨之而來的持續通貨膨脹以及2010年的歐美債務危機,卻證實了那隻是一次反彈而已。這又再一次使人們想起了危機爆發之初,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言:美國正陷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我不相信,一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不對實體經濟造成重創,我認為這正在發生。
的確,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怎麼可能單靠各國短期內的經濟刺激就能夠快速複蘇?漫長的複蘇過程會使大多數行業、大多數企業的日子都不怎麼好過,訂單減少、人力成本上升、融資困難、美元貶值、物價上漲……這些都侵蝕著企業的利潤。沒有利潤,拿什麼去生存?沒有利潤,拿什麼去發展?沒有利潤,拿什麼去承擔社會責任……
盡管企業的理財目標因視角不同而存在多種觀點,但仔細想來,卻不得不承認這些目標都殊途同歸於財務利潤的獲取。那麼,就利潤而言,財務之道有幾何?人們不禁要問:在當前這樣一個微利時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企業度過“百年一遇”的艱難時刻?有沒有什麼途徑可以幫助企業多賺點過冬的錢?
本書主要基於市場營銷和財務管理層麵,從如何增加銷售量、怎樣合理定價、怎樣控製成本等方麵,提出了多種提高企業利潤的方法和途徑,如:怎樣運用多品牌的差異化競爭戰略?現代工藝對傳統稻穀進行的深加工可以為企業帶來多少附加值?怎樣合理借助衍生金融之力幫助企業減少彙率損失?140個字的微博又是如何成為企業的廣告手段……
然而,與具體方法和途徑相比,也許更有價值的是一些重要的觀點,它們都是根據諸多企業的真實經驗總結和提煉出來的。正所謂“思想決定行動”,本書的這些觀念正是你所在的企業迫切需要的,真正地領悟它,定會讓企業重新充滿活力。這些觀念包括:在獲取利潤之前必須忘掉利潤、利潤絕不等於速度、做企業也必須問政治、持續的利潤出自精品、好產品都有一段好故事……所有的觀念,在本書中都有鮮活的經典案例幫助你理解。
除此之外,如果通俗的文字和經典的案例還不足以使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話,也大可不必焦慮,因為本書在理論方麵的高度提煉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能夠幫助你從更高的層麵去理解:為什麼有些企業會成功,而有些企業會失敗。這也構成了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相信這些深入淺出的理論講解將起到提升讀者認知高度的作用。
正如“經營之神”王永慶告誡人們的那樣:“賣冰激淩必須從冬天開始,因為冬天顧客少,會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會害怕夏天的競爭。”而當前的金融危機,不正是為企業提供了一次從冬天開始“賣冰激淩”的機會嗎?無論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還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都不如自己的“悟”;財務之道同樣如此!
最後,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我們對國家電網重慶南岸供電局財務資產部張肇紅主任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商學院點撥補充和修改內容
第17個(加在“商學院點撥”的最後。)
根據“政府補助準則”規定,政府補助應當劃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這兩類政府補助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或者彌補相關成本或費用的形式不同。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取得的、用於構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長期資產的政府補助。它通常以銀行轉賬的方式撥付,如政府撥付的用於企業購買無形資產的財政撥款等。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是指除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之外的政府補助。通常情況下,主要是對企業特定產品由於非市場因素導致價格低於成本的一種補償。
第21個(由於“商學院點撥”部分內容不適合再擴展,綜合考慮,我覺得加到倒數第二段處,即“上述案例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成本要得到降低”此段之前。)
然而,這裏不得不指出,這一原理對於現實中那些集團化運作的國有企業來說,也許並不適用,因為這些企業持有多少資金,並不是以降低成本或提高企業價值為導向,而更多的是為了滿足母公司對本企業預算執行效果的考核。如果考核期末賬上的資金餘額超過預算差異可容忍的上限,企業通常就會千方百計支付出去。通俗地講,錢多了反而會使母公司考慮下一預算期間是否應該降低預算指標,而這並不是分公司所希望的結果;相反,如果低於預算差異可容忍的下限,企業就會爭取各種收款而不會輕易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