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抱怨又繼續發生,情況變得更糟了。一些員工說他們想在火雞和火腿中間選擇,其他人希望一個果籃,等等。最後,這個一年一度的火雞計劃破滅了。
於汝民:美國學者M。勒波夫在《神奇的管理》一文中稱,獎勵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管理原則。他在文章中說:“獎勵製度是有效管理最關鍵的因素,多數人都能對此有積極的反應。”所以,如何運用好獎勵是非常重要的。企業領導者不能搞平均主義,平均主義懲罰表現好的,鼓勵表現差的,得來的隻是一支壞的員工隊伍。就像你剛才提到的聖誕節分火雞的故事,出發點是好的,它達到了公平獎勵的目的了嗎?顯然沒有!它沒有提高員工的品質和道德,相反的,它導致了一係列新的管理問題的出現。同樣的獎勵,看上去很公平,其實並不是。所以,獎勵不是平均分配,領導要著重獎勵那些表現突出的員工,讓真正應該激勵的員工得到激勵,做到“獎有所值”。如何製定這樣一個製度,是每個領導需要考慮的問題。在天津港,對幹部的激勵使用了明顯的差別獎勵政策,除了這種物質上的獎勵措施之外,你們在對幹部的使用中還用哪些方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於汝民:其實,調動企業領導幹部的積極性,或者叫做工作激情,最重要的是對幹部的信任,放手大膽地讓他們去幹一番事業。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企業的領導幹部的需求應當是處於最高層次上,也就是他們更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更追求能幹出一番事業來。因此,這幾年,我們一方麵把企業做大了,另一方麵為領導幹部搭建了更多能發揮他們才幹的舞台。近6年,有7名幹部走上了集團級的領導崗位,有上百名幹部走上了處級領導崗位。這就給了他們施展才幹的舞台。你在用人方麵是否也吸收了許多古人或他人的用人經驗呢?
於汝民:是的。前麵我講過劉邦對自己的評價,就是“善於將將”。其實曾國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善於用人,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部下的能力,聚集眾人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取得事業的成功。
曾國藩本來是文人,並不懂行軍打仗,他直接指揮過幾次戰役:靖港之役,湖口之戰,祁門之戰,每次都是大敗而歸,差點命喪人手。所以曾國藩明白自己不是領軍打仗的材料,“用將則勝,自將則敗。”因此他此後隻致力於運用和調度將領,決不插手作戰的具體指揮和部署。
他重點隻抓三件事:其一是抓官兵的思想教育,把軍營辦成一個大學校,讓軍隊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其二是致力於製定大的戰略,先奪武昌,以兩湖為根據地,再順江強攻,直搗金陵。由於他集中精力,潛心鑽研,又借用幕僚的智慧,這一戰略十分成功。其三是製定基本的戰術方針,如結硬寨,打呆戰,挖長壕困敵,圍城打援,以靜製動,反客為主等,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這些戰術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同時,曾國藩主要負責選拔重要的將領,而把具體軍務一概推給手下將領,讓他們全權處理軍中事務。湘軍都是由曾國藩招募將領,而將領自行招募兵勇。他們招的都是同鄉,曾國藩根本就無法越級指揮,他也不想去越級幹預。曾國藩任用名將王鑫、左宗棠、李鴻章、李續賓、李元度、曾國荃、胡林翼等人,再用他們全力領軍。這一來戰鬥力自然十分強。
故事的重點不在於曾國藩采取的措施是什麼,而在於措施背後隱藏的普遍真理——放手讓部下發揮其聰明才智是曾國藩以5萬兵力擊敗太平軍20餘萬大軍的奧妙所在。其實,不管是曾國藩用人和製定戰略,還是我們現在抓激勵和為領導幹部開辟成長通道,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激發人的潛能。我們聽說,你在就任天津港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時當眾宣布:主要抓四方麵的事情。我們想了解,你何以在企業千頭萬緒的事務中,隻選出四方麵的事情來抓呢?
於汝民:我所說的主要抓的四方麵的事情就是:把握大局、帶好班子、抓好隊伍、支持總裁工作。我認為,作為董事長、黨委書記能抓好這四方麵的事情對我是個極大的考驗。首先是把握大局,就是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戰略,這是企業發展最根本的問題,要抓實、抓好實屬不易。第二是帶好班子,我們的領導班子成員都是經過大家民主推薦、市委組織部考察、市委市政府任命的,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能帶好這樣的一班人對我個人的能力水平是一個考驗。第三是抓好隊伍,我們僅處級幹部就近300人,還有一大批高級工程師以上的技術骨幹,有3萬多名員工,抓好這麼一支隊伍的建設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有很多工作要做,這是一群高素質的人,而且是一群極有思想的人,抓好這支隊伍建設,天津港的工作就能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天津港未來就有希望。第四,支持總裁的工作。我們的總裁田長鬆是一位很優秀很全麵的人才,他可以擔當起全麵的工作,這一點我非常放心。之所以把支持總裁工作作為我要做的一方麵的事,因為作為董事長不應參與經營班子的日常工作,而應當集中精力做好重大問題的決策。我所說的支持總裁工作,也是從抓好前三個方麵的事情來體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