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想不通,就別想了(1 / 2)

年關剛過,新年的倒春寒沒有以往那麼料峭,春秋大地上獨居南方的汐楚反而還有些如沐春風的暖意,家家孩童都褪去了厚重的冬衣,換上了初春的新潮衣裳。

龍漢有鐵律,山上弟子必須身著道袍行事。此舉倒不是什麼清規戒律,而是上山的香客多了,有尋不著路的,省個方便。但到了山下,便沒了那麼多的講究,穿的舒坦就行,誰還管那麼多。因此,每當有下山采辦的機會時,無一不是萬人空巷自告奮勇。久而久之,龍漢也就形成了三月三,下山難如躍龍門的說法。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可作為“道教庭祖”龍漢山卻有個寺廟鄰居。從山頂望去,不遠,也就四五十裏地的樣子,名曰:爛陀。寺廟內行腳僧居多,少有僧兵,普通僧人也多是回藍色僧衣,蒲團誦佛,沒什麼大事。

龍漢山香火雖多,但那也是相對爛陀寺而言,要是遇上了貴為顯學之首的儒家,還是遠遠不夠看的。

每天上山香客大概萬餘人,按兩三錢來算,是收不到百貫的,但上山專管香火的俗齋峰時不時卻收到百貫以上的香火錢,平民百姓可沒這份能耐,這功勞就得數那些個富家子弟了。

汐楚尚武,是年輕遊俠總會在腰間配上一柄曲脊刀、長劍什麼的,是膏粱子弟更是氣派,身後跟著一伍人馬“護駕”而行,至於將種子弟就更不用說了,隻要不傷民,輕騎都拿的出來。鮮衣怒馬,好不惹人羨慕。

常言道:四海之人皆兄弟,這話在廟堂上行不通,但對年輕遊俠來說,這可不是比那孔家聖人差到哪裏的大道理。不講究出身,幾夥人碰到一起,不先自報名號,倒是要先說說江湖上是否又出了新的女俠,若是有當然好說,酒肆裏那碗走著,好菜上上,細細說說,完事後結交個兄弟。喝到酩酊大醉,無意間透露出自個心儀的是那方女俠,若是很不湊巧戀的是同一位仙子,那比試比試,看誰更有那份膽量和資格。若是不知曉江湖上是否多了女俠,那也沒事,相見便是緣,各報名號,是甚姓人,家住何方。凡是一方稍微顯赫點的,都會很大氣的有麵子的說上一句:若是來某某郡,哥幾個幫襯著你。些許言語中,是同向的結伴一起走了,不同向的,作揖一禮,分道揚鑣,就此別過,積攢了人脈。

少年憧憬江湖,誰不想著有神仙姐姐相伴,仗劍走江湖,多風流啊。

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是不是想想都覺得豪情萬丈。

江湖上獨行的女俠少,就是富家子弟也碰不到幾個,龍漢山上的不少女道士自然就成了雅俗共賞的人兒。以往穿著道袍,大家都一樣,看不出有何風情萬種,身材如何嫋娜多姿,但要是下了山,換了衣裳,指不定就是兩個人了。那些個小娘子看你一眼,似乎都能把魂兒勾了去,再看看那耍符劍的姿勢,是不是比咋們自詡公子哥的子弟標準百倍,所以說,為佳人一擲千金,也是無妨嘛。

至於那爛陀寺,整日燒香拜佛,還建在山腰上,這不是成心為難香客嗎?不成、不成,哪有那些小娘子好看。

龍漢山山腰,專門為尋常百姓建了一座求簽亭,腳力不濟的百姓求簽無需走到山頂,在此處即可。

長年在此解簽的是個白發老者,沒啥特別的,就是白須長些,站在身後的小道士看上去是有點傻裏傻氣,隻顧癡笑,也不說話。待香客搖落一支簽後就遞給老人,聽老人慢慢給香客一一講解,遇到聽不懂的地方也不去過問,就自己想,什麼時候想透,就告訴老人一聲,想不透,那就憋著,反正也不會日久生疾。

有時候啊,遇到不想到山頂的達官貴人來求簽,小道士瞧著明明是根中上簽,但老人解簽時卻說是根下下簽,把那人一把鼻涕一把淚說的一定要造福百姓。還有幾次,小道士看到是根下下簽,但老人卻說成了上上簽,感激的那幾人差點就給跪下來喊親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