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官員中必不乏學識淵博的人,即使辭令不如來使,文治武功總有一方麵會勝過對方。然而,大國的皇帝卻選了一個鬥字不識的人去接待來使。表麵上看似乎愚蠢至極,實際上卻是高明之至。以不置可否應戰對方的高談闊論,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才是最高明的競爭藝術。麵對顧客時我們一個勁地強調自己公司的優勢和長處,在應對競爭對手降價的挑釁時,我們把價格降得更低……實際上我們忽略了還有比硬碰硬更好的取得勝利的方法,那就是不戰。不戰而勝可以減少自己在戰爭中的損失,盡可能較順利地、較早地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不戰”是一種大智慧,它並不意味著消極的逃跑和無原則的主張求和,而是在不訴諸武力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力圖盡量滿足飲客。
對牛彈琴
從前有個人很喜歡彈琴,並自以為是世上最好的琴手。
他經常對著牛彈一些高雅的樂曲,希望牛能聽懂他的音樂,那樣便更能顯示他琴技高超了。可是他對著牛彈了一曲又一曲的名曲,牛卻不為所動,仍是安閑地吃著草,根本就沒理會他的琴聲。
後來他苦思冥想,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並非是牛沒有聽到他的音樂,而是他彈的曲子讓牛覺得一點興趣也沒有,所以才會一點反應也沒有。
於是這個人變換了一種彈法,不再彈什麼曲子了,而是隨便彈出一些琴音來:好像蚊蠅在飛動,還有牛的一些叫聲。這時牛便有所反應了,有時擺動尾巴作驅趕蚊蠅之狀;有時候也回應地叫幾聲;或者全神貫注地盯著古琴好像在尋找什麼,似乎牛真的聽懂了他的琴聲。
若想在市場競爭中讓自己的產品占有一席之地,在做營銷策劃前就必須摸清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隻有為消費者提供滿足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才能打開的銷路。
消費者的需求是消費者購買活動的直接驅動力,有什麼樣的需求他們就會購買哪一類的產品。同理,如果企業製定的促銷計劃不符合廣大消費者的口味,那銷售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隻有通過周密、科學的市場調查,摸清目標消費者的各種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並認真研究消費者需求的特點,才能為企業正確定位,選準進入市場的切入點。
能生金子的牛
戰國時期,秦國準備統一天下,因此不斷地進攻其他各國。
當秦國準備攻打蜀國時,探得去往蜀國的必經之路山高水險,兵馬通行甚是困難。為了能夠滅掉蜀國,秦國想了許多辦法,但都不很穩妥。最後聽說蜀國的國君愛貪便宜,秦國便想利用他的這個弱點一舉將其消滅。
於是,秦王便派人用石頭鑿了一頭大石牛,並且派人到蜀國去散布謠言,稱這頭石牛可以生出金子來。秦王也邀請各國使節去看這頭能下金子的石牛。(每天秦王都派人將一些金子放在石牛的屁股下麵並稱是石牛生的。)
秦王私下告訴蜀國的使者:“我聽說你們國王很喜歡收集這樣的寶物,我有心將這頭能生金子的牛送予他以修兩國之好,無奈你們那兒山勢險峻根本運不過去。你回去與你們國王商量一下看他願不願意要,如果願意要的話,便讓他派人來取吧!”
蜀國的國君知道了這事兒,為了能得到這頭能生金子的牛,他派人劈山填穀修好了道路,並派出使團去取金牛,秦國軍隊便趁機進入蜀國,一舉消滅了蜀國。
顧客是所有商業活動的主體,產品沒有消費者就沒有銷售利潤。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在商戰中“利而誘之”是商戰必勝的法寶。“利而誘之”,在經營中就是“投其所好”,關鍵在於對消費者的購買心理仔細研究,認真分析,把自己置身於顧客的角度,想顧客之所想,求顧客之所求,從而推出適銷對路的產品,探求最有效的經營方式和服務方式,以滿足各類顧客的需求。
出版商與總統
一出版商有一批滯銷書久久不能脫手,他忽然想出了非常妙的主意:給總統送去一本書,並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見。忙於政務的總統不願與他多糾纏,便回了一句:“這本書不錯。”出版商便大做廣告,“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於是這些書被一搶而空。
不久,這個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又送了一本給總統。總統上了一回當,想奚落他,就說:“這本書糟透了。”出版商聞之,腦子一轉,又做廣告,“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又有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購買,書又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