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強將率精兵(4)(1 / 3)

英國著名企業策劃專家博比·克茨在《公司協作中的禦人術》一書中認為:“企業領導的責任不是僅僅考慮員工個人才能的釋放問題,而是應該根據每個員工個人才能的特點,加以組織起來,並形成團隊協作力量的問題。沒有團隊協作的個人才能,僅僅是局部的效應;如果要真正構成了重大的競爭勢頭,必須有效地把這些分散的個人才能組織起來,構成團隊協作的結構力量。因此,企業領導應該注重員工凝聚力的培養,這是一家企業管好人、用好人、人氣旺盛的標誌。”這就是說,企業領導管理員工應該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充分把個人放在整體中考察和任用,力戒鼠目寸光,僅顧眼前利益,要重視長遠規劃。企業的生命應當是持久的,要做到這一點,企業領導如何把員工構建成為一個“團隊協作結構”,至關重要。

如果領導跟他們的下屬距離太遠,“磁力”便不會發生作用,所謂的團隊精神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領導高高在上、脫離下屬的後果。試想,脫離員工的領導還有什麼意義?因此,企業領導切忌成為“獨行俠”。

7.讓每一個成員明白團隊存在的意義

任何一個團隊都需要“使命宣言”,任何企業或個人也不例外。

“使命宣言”需要階段性地評估以及持續修正和改良。在組建團隊之初,必須明確“團隊為什麼存在”?描述團隊使命,讓每一個成員明白團隊存在的意義。

海爾,作為亞洲品牌500強唯一進入前十名的中國品牌。它是從一個“廢墟”上發展起來的民族企業,一個屬於中國人的自主品牌,僅用了短短20年的時間,即從強手如林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率先實現了中國企業進軍世界級品牌的夢想——海爾用自身的發展曆程,描述了一個中國品牌在20年間被國際市場認可的神話。

1984年,海爾公司銷售收入隻有348萬元,資不抵債147萬元,海爾從幾百個人的街道小工廠開始,現在收入達到了數百億元,是1984年的萬餘倍。海爾的成功見證了中國品牌的成長曆程。

“海爾在不到20多年的時間裏,能夠比較健康、快速的發展,主要靠的是創新精神。海爾價值觀的核心就是創新,世界名牌就是我們的目標。”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如是說。

回顧海爾的品牌發展曆程,從1984年到1991年是其第一階段。海爾當時的主打產品是冰箱,海爾希望通過冰箱這個載體,不僅做冰箱,而是做海爾這個品牌,在這個環節中,海爾緊緊抓住質量與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個階段裏,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就是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在張瑞敏的帶領下,海爾一共砸了76台質量不合格的冰箱,在許多海爾人看來,那錘子不僅砸在冰箱上,更砸在了海爾人心裏。

第二個階段從1992年到1998年,是海爾多元化戰略階段,主要走的是兼並重組的道路,海爾先後以“吃休克魚”為理論根據,兼並了18家虧損企業,這其中海爾主要投入的是企業文化。在這個階段中,海爾走的不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路子,而是要求“東方亮了再亮西方”,將一個行業做深、做透,再去做另一個行業,要體現一個企業規模的競爭力,給用戶提供一係列家電完整的解決方案。

而這之後至今的第三階段,海爾全麵進入國際化戰略階段。海爾希望將自己的競爭力、整合資源的能力擴展到全球各地,從企業的國際化轉變成為一個國際化的企業。

海爾創立國際品牌之路,總的原則是先有市場,後有工廠,先播種,再紮根方能開花結果。海爾在海外市場大多先以縫隙產品進入,在取得當地大連鎖的認可後,就可以得到很多訂單,通過訂單可以實現製作、銷售、設計三位一體,從而從單純產品輸出過渡到品牌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