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盤蘋果奇跡:創造力是一種做事方式
在真理成為常識之前,質疑總是難免,唯有思考和行動才能解救。
——指尖兒(zhijianer.me)創始人 劉沫
一個懂財經懂科技的蘋果粉絲,在創業的過程中,能從喬布斯那裏學到什麼呢?Anyway(無論如何),這就是趙博思的故事。
發現了這個可以利用的點,我就慫恿他把知道的都撰寫下來。我們一起研討每一個細節,這樣,一方麵可以幫助指尖兒建立企業文化;另一方麵,把內容發到指尖兒和簡書,增加人氣暖場。當然,也有個“讓大家評判一下,說得是否有理”的私心在裏麵。
和其他寫喬布斯的內容不一樣,趙博思的文字遠離新聞和熱點,把喬布斯還原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通過趙博思的文章,給我啟發最大的有三點:
1.喬布斯曾經說過:按照我的方式去做,人人都能做到(喬布斯能做到的事)。
這會打開限定我們思維的閘門,告訴我們隻要想得到、然後設計好向前的方向和策略,一切都是可以實現的。
趙博思的分析,證明喬布斯並不是“神邏輯”,隻是思考更為嚴謹,深入到更底層;團隊更為緊密,內部邏輯更加完美;整個產品的結構層次清楚,解決問題清晰有序。他不是神童,而是最好的產品經理,這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
幸好不是神童。神童似乎不會願意把這些瑣碎的細節想清楚,去做一個產品經理吧。
2.回到未來,去發明“現在”。
想得到就已經很難了,設計未來更不容易。趙博思告訴我的是,喬布斯一直活在未來,並且站在未來的高度回望現在。因此,蘋果才能成為世界級的流行文化符號。這是蘋果最成功的地方,其他團隊已經很難做到了。
而蘋果更為偉大的一點在於:它找到了批量複製這一符號的秘訣,可以將流行符號無限放大。而且即便每個人都已經有了iPod,大家仍然會覺得這樣很酷。而不是因為大家都有了,所以就遜斃了。因為,在現在擁有“未來”,是很酷的體驗。
3.雙重邏輯校正下的思考架構。
我讀書少,希望趙博思沒有騙我。
按照趙博思的分析,喬布斯的思維和別人的思維模式有差。
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是找到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在科學領域,這是對的。因為科學問題不會變。
但在社會學範疇裏,這一點就不一樣了。因為每時每刻,我們的問題都在變化,我們對未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對此,喬布斯最核心的解決方案是,建立思考的雙重邏輯:
第一步:找到初心。
第二步:完成願景。
第三步:根據初心和願景,建立核心邏輯。這一核心邏輯主要是把初心拆解到不可分的質子層麵,然後再優化並建立實現願景的最佳方式。
第四步:根據願景的變化,建立持續的“校正邏輯”。
這就是我們提出的雙重邏輯校正下的思考架構。願景是動態的,初心是恒定的。世界每一刻的變化都會讓願景變化。但人們對美好的享受、對更優雅解決問題的初心仍在。
通過“持續的路線校正”,可以不斷地修正未來要到達的目標。即便需要不斷修改過程中的決策,使決策者看上去像個暴君,但這樣可以保證結果是最優的。
有趣的地方在於:如果你用創新把產品做得很成功,似乎大家更願意懷疑你的成功是否可以持續;但如果你是第二名、第三名乃至第五名,大家卻會認可管理層的成功而不會有任何擔心,甚至還會覺得他們很了不起。這或許也是人們普遍思維上的“過猶不及”。
當然,回顧喬布斯的故事我們也會發現,蘋果不是一日就走向成功的,實際上蘋果有很多失敗的案例,直到現在。
按照指尖兒內部“情景模式”下的研究框架,我在喬布斯的創新現場發現,他在創新中得到的教訓是他留給蘋果以及世界最最重要的遺產。
創新就是要擁抱失敗和錯誤,要勇敢地迎接各種非議。這些是走向成功的前提。指尖兒也非常希望能夠從喬布斯和蘋果的經驗中吸收營養,做成一點點事。
最後我想說的是:從懷疑喬布斯不一定會失敗,到懷疑喬布斯死後蘋果一定會失敗,到現在蘋果還在領航移動互聯網,這證明蘋果的成功並非偶然,也證明蘋果的創新實際上是方法論的成功。
這裏的內容我很喜歡。特此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