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企業超速發展的內涵(2)(1 / 3)

(2)可以合理安排機器設備,使工藝流程合理化、規範化,做到科學生產和文明生產。

(3)可以與原有生產線進行合理分工,進行專業化協作生產,提高企業的專業化水平。

(4)可以不影響原有工廠的生產。

2.內涵發展道路的優點(1)能夠節約單位生產能力的投資額首先,在一般情況下,企業技術改造不需要征地,可以節約征購土地的資金,而在工業集中的地區,土地的費用往往是很昂貴的。其次,進行技術改造,一些基礎服務設施,如道路、倉庫、水電管線、辦公室等等,都可以不建或少建。再次,技術改造並不是把原有設備完全淘汰掉,而隻是添置部分關鍵設備,或者加強原來的薄弱環節。這樣,原來的許多機器設備還可以利用,可以節約設備購置費用。一些工業企業的實踐證明,形成同樣的生產規模,老廠改造比建新廠可以節約60%的材料和2/3的投資。

(2)能夠較快地形成生產能力在企業原有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無須進行地質勘探、選址等準備工作。土建和設備安裝的工作量也小得多,因此施工周期較短。據調查,增加同樣的生產能力改造老廠與建設新廠相比,工期要縮短一半以上。

(3)能夠充分利用企業原有的技術力量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使企業的生產盡快走上正常軌道,達到設計生產能力,提高產品質量。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這兩條道路各有其優缺點,而且它們的優缺點是互換的。外延成長道路的優點往往就是內涵成長道路的缺點,反之亦然。當然,從提高經濟效益來看,內涵成長道路更好些,它具有投入少、產出多、周期短、見效快等明顯優點。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外延成長和內涵成長往往是相互交織的,不能截然分開。同時,企業應采取哪種道路發展,不能單憑主觀願望,它要受許多因素的製約,這些因素主要是:

(1)企業所處的成長階段一般來說,企業創建階段,其規模都比較小,廠房少,沒有條件采用內涵方式成長,多采用外延成長的方式。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廠房比較多了,往往多采用內涵成長的方式。

(2)設備狀況企業的設備使用時間太長,已經陳舊,或者雖不很陳舊,但由於出現了更先進的設備。在這兩種情況下,使用原來的設備生產,不僅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而且消耗高,企業的產品缺乏競爭力。因此,應當通過設備的更新來擴大企業的生產能力。反之,如果企業的設備使用的年限還不長,性能也還好,而企業又想發展,就應采用另建新廠的方式。

(3)產品發展方向企業想要發展的產品如果與原來生產的產品工藝近似,能在原來的生產線上生產,或者能較多地利用原先的設備進行生產,那末通過技術改造來生產這種新產品就更有效益。近幾年,我國的許多工業企業,如重慶嘉陵機器廠、重慶望江機械廠就是利用技術改造的方式來大力發展民品生產的。它們生產的嘉陵摩托、小型三輪車已獲得社會廣泛承認,並開始出口。反之,如果生產的產品與原來的產品在工藝上毫無關係,或者關係不大,就隻能采用建新廠形式來發展。

二、超速發展:企業家夢般的追求

企業家不僅追求企業發展,而且追求企業的超速發展。他們如癡如狂,做夢也想著企業在較短的時間裏實現“跳躍式”、“蛻變式”的發展。事實表明,超速發展也是可能的。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經濟、技術和政治及文化不斷的變化發展,一些迅速崛起的年輕企業巨人,他們轟隆隆的腳步,震撼著高高在上的前輩老大的地位。他們以飛快地成長速度,不斷打破世界財富分布的舊式格局,不斷刷新紀錄。去翻翻那些不同年份的各類大企業排名榜,其中排名位置和企業名稱,年年都在變換。一些從沒有聽說過的企業打進了榜中,一些名次居後的企業不斷躍然位移前列,而一些企業(其中是一些曆史悠久的企業)卻悄聲退後。據統計,《幸福》雜誌上每年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平均每過20年便有50%的公司被擠出排名榜,日本的本田、三洋、美國的麥當勞、蘋果、微軟、韓國的三星等後起之輩,分別以20年或30年的短短時間,就走完老式巨人50年到100多年的成長路程,成為了世界級大型的集團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