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中國電商的標誌性人物,本是一個教師出身的局外人,為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理想,讓阿裏巴巴成為了中國電商的領導者。馬化騰,一個科班出身的IT精英,帶來了適合中國互聯網的社交基因,側翼趕超成為社交與遊戲領域最大的贏家。為了擴大和鎖住用戶,為了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態和體係,馬雲與馬化騰本來井水不犯河水,卻不得不一再邁進本屬對方的地盤:巔峰對決——馬雲馬化騰爭霸風雲錄,阿裏VS騰訊,貼身肉搏之戰在所難免……
推薦序1 馬雲PK馬化騰,是一場多贏之爭
艾豐
我與世英認識是十二年以前,我覺得他這些年一直很勤奮,他是一個忠實的商業故事觀察者與寫作者,他和他的團隊記錄了不少有分析價值的商業個案。世英新作《巔峰對決——馬雲馬化騰爭霸風雲錄》即將出版,囑我作序。我想從企業精神和企業使命的角度談談我的感想。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在閱“企”無數之後,這樣“勸告”眼裏隻有利潤的企業:“一個組織絕不能像生物一樣,以自身的生存為目的,如果能夠延續後代就算成功了。組織是社會的一種器官,隻能為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才能算有所成就。”
德魯克口中“對外界的貢獻”,就是企業的使命感,即一個組織及其成員對自己的使命的認識,能為社會做些什麼,對社會有何貢獻。
在中國,也有句古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賺錢,固然是創業的一種動力,但也容易蒙蔽企業家的眼睛。任何企業的利潤都是來源於社會,隻有為社會創造價值,社會才會買企業的“賬”,企業才能獲得發展。
作為企業戰略的組成部分,使命是指引企業方向、指引員工前進的綱領,也是企業發展的持續驅動力。而有使命感的企業,所走的每一步,不僅僅為賺取更多的利潤,是在履行自己的使命。
在很多人看來,馬雲和馬化騰是一對不折不扣的同姓“對手”。在電子商務、即時通訊、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等互聯網界幾乎看得見的領域,他們兩人處處針鋒相對,毫無退讓之意。
見馬雲做淘寶網風生水起,馬化騰忙不迭地上線拍拍網;見馬化騰的微信大紅大紫,馬雲“處心積慮”推出來往,甚至揚言“火燒南極,打到企鵝的老家”;甚至明知騰訊與360素來不和,馬雲還和360結成合作夥伴……
台上的人在演戲,台下的人在看戲。對於馬雲和馬化騰這兩個互聯網大佬之間的爭鬥,外界看得興致盎然,評論紛紛。大家都在等著,等著大幕落下的那天,看最終鹿死誰手,看誰能笑到最後。
商業世界從來不排斥競爭,對於消費者來說,企業間的競爭更是一種福利,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更低的價格、更優質的服務……但是,企業間的“赤膊相爭”,不一定就如你想象中華山論劍一般,非要爭出個子醜寅卯、你贏我輸。他們做出的決策,也不一定是要致對方於失敗之地,占領對方的陣地。
試問,阿裏巴巴會取代騰訊嗎?騰訊想要取代阿裏巴巴,也幾乎不可能。
馬雲和馬化騰都是我熟悉的企業家。為企業家人群服務20年,我對他們都有很深的了解,兩位都是理想主義者,胸懷使命感在經營企業。他們都不是嫉賢妒能、唯利是圖的人,也沒有一統互聯網商業江湖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