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寫在前麵——誰解長恨歌中長恨長(1 / 1)

我想親們發現此新坑都會有扔石頭的衝動,畢竟本作者一坑未填又挖一坑,到底還是有些對不起大家。水墨在此已做好了被砸的準備,大家盡興,不過還是盡量輕點的好。

其實,這篇文最初的構思出自於我初中的某位同學,當時她給了我一個簡單的主線,在我的潤色下最終得以潤色成型。這篇小說可以說是我寫的第一篇小說,比我發上來的上一篇還要早了半年,本是寫成了一篇中篇,不幸即成之時手稿丟失,不免遺憾。今又重記起,決定提筆重來,將其改寫成長篇,文筆將更為華麗,人設更為豐富,情節發展也將更為曲折,扣人心弦。

說起楊玉環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楊玉環,名玉環,字太真,廣西容州人,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楊玉環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堪稱大唐第一美女,精通音律,善歌舞,並善彈琵琶,此後千餘年,無出其右者。開元七年六月一日生於蜀州。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鹹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鹹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鬱鬱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二十二歲,玄宗則五十六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已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天寶四載,二十七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基冊為貴妃,距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整十年。天寶十五載六月十四日,隨李隆基逃往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嘩變,三十八歲的楊貴妃被縊死,香消玉散。

這些是人們熟知的曆史,卻不是我想要講述的重點。人皆道楊玉環紅顏禍水,禍國殃民,後人可再怎麼評論,也隻是後人的猜測罷了。曆史隻是給自己找了個忘滅的理由。美人何過?妹喜,妲己,褒姒,不過是史官給帝王的推脫,給一個王朝衰微的遮羞布。赫舍裏皇後美哉,康熙也沒有因其早逝殉情。帝王本無情,有情者被後人唾罵好色誤國,無情者倒成了明君。江山美人,一生若隻是為了愛一人寵一人,傾一國以聘又如何?

每每讀《長恨歌》,總有種別樣的感覺。《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裏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長恨歌》一出,關於其主題,曆來是讀者爭論的焦點,觀點也頗具分歧。大抵分三種:其一為愛情主題,是頌揚李楊的愛情詩作,並肯定他們對愛情的真摯與執著。其二為政治主題說,認為詩的重點在於諷喻,在於揭露“漢皇重色思傾國”必然帶來的“綿綿長恨”,譴責唐明皇荒淫導致安史之亂以垂誡後世君主。其三為雙重主題說,認為它是揭露與歌頌統一,諷諭和同情交織,既灑一掬同情淚,又責失政遺恨。我總在想,對於楊玉環來說,萬千寵愛在一身,傾國傾城傾盡天下,便是她所想要的幸福嗎?世人道她禍水,責她覆國,又有誰真正了解過她的內心呢?詩中言“恨”,而“恨”,即為“遺憾”。或許在楊玉環的一生中,到底是遺憾更多些罷。

其實關於楊玉環的電視劇,小說,電影都有過不少,這一篇文唯一不同的,是我沒有直接從楊玉環入筆,而是讓女主角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經曆楊玉環的一生。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而越是內心清明,越是以為自己知道一切,卻越是沉淪於其中,到頭來才發覺,一切不過是醉影裏言歡,浮生一夢,自欺欺人罷了。

至於楊玉環和李隆基的年齡差距問題,大家在看本文時可以不必理會,若是真的接受不了,水墨隻能在這裏說抱歉了,本文雖不是史學文紀,但畢竟曆史還是曆史。

在寫這一篇的時候,總有種輕鬆的感覺,也許是因為這一篇是穿越,對人物性格的把握比較容易,無需用古代人的思維方式來安排劇情,用詞也不用像第一篇那樣嚴謹。同時,這一篇我想帶給大家的是一種和前一篇完全不同的世界觀,若說前一篇是在浮沉飄零間透著對世界,對命運,對人心的思考,那麼這篇則隻述情愛,其他再多也隻是陪襯。

如果要問我這倆坑要什麼時候填完,我能肯定的是,我不會讓這兩個坑成為千年巨坑的,我一定會給大家一個完整的結局。因為這兩篇文是我的夢,承載了我太多的感情,它們就像是我現實中的影子,或完美,或殘缺,都是我生命裏點點滴滴上演過的溫存,美麗中帶著蒼涼,看似平淡卻又跌宕起伏。

長恨歌,歌盡長恨,誰解長恨歌中長恨長?

本文,將帶給你與眾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