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倫敦經濟學院時提出了一個很單純的問題:
為什麼沒有人預測金融危機的到來?
英國社會科學院就英國女王的提問專門將全球頂級經濟學家和知名教授邀請過來,召開了研討會,最後,以集體的名義給女王寫信做出答複:
那些聰明的研究者們沒有把風險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
這種解釋聽起來太宏觀,還是美國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係教授富蘭克林·艾倫一語道破:
影子銀行與信用衍生品產生的巨大危害,被包括眾多大牌經濟學家和監管當局在內的許多人所忽視。
經濟學家對傳統的衍生工具,如股票期權和商品期貨,理解頗深,但對近幾年出現並被廣泛使用的新型金融產品了解甚少,特別是信用衍生品的出現早已改變了金融市場的麵貌。借助信用衍生品,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在金融體係中形成錯綜複雜的相互聯係,在次貸危機的觸發下,以前所未有的威力震撼著整個金融體係。
2009年6月,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倫敦經濟學院講演時指出:
在不經意之間,金融體係出現了一個大盲區,那就是影子銀行。我們犯下的主要錯誤就是認為,一家銀行必須是在一棟大理石鋪地的建築裏,一排排的櫃員收取著存款。實際上,用短期借款去投資長期資產的任何形式的實體都是現代銀行的範疇。影子銀行體係對於整個經濟來說與商業銀行同等重要。影子銀行的崩潰就是1930年代銀行倒閉的現代翻版。
經濟學家們不但未能預測2008年這場百年不遇、破壞力巨大的金融風暴的發生,有些在危機已經開始顯現時,還刻意淡化,甚至明確地否認危機會發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麵的,“有效市場假說”影響著學術界,也影響著全社會的思想理念。盡管這一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經受著挑戰,經濟學家和監管當局仍堅守甚至迷信自由市場經濟理念的萬能,並且嚴重依賴帶有先天缺陷的數學模型和分析工具,輕信金融機構管理風險的能力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強,對潛伏著極大風險的金融體係的運行盲目樂觀。
影子銀行對金融體係造成的巨大衝擊越來越受到關注。美國財長蓋特納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分別在不同的場合公開指責,影子銀行給金融體係帶來了巨大衝擊;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將影子銀行納入監管範圍;一些媒體和研究報告甚至將影子銀行列為金融風暴中破壞金融體係的頭號公敵,呼籲取消影子銀行。
那麼究竟什麼是影子銀行?
影子銀行如何逍遙在監管之外?又何以在金融市場中呼風喚雨?誰給了影子銀行神奇的賺錢魔力?
影子銀行如何迅速崛起並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達到極致繁榮?
又如何在頃刻之間轟然坍塌,導致美國乃至世界經濟步入衰退?
……
本書追根溯源,介紹影子銀行產生、發展、繁榮到崩潰的全過程;剖析案例,揭秘影子銀行主要玩家、暴利工具和經營模式,與讀者共同探究影子銀行這個鮮為人知的巨大金融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