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原版序 適合中國國情的巴菲特(1 / 2)

藍獅子財經出版中心與中信出版社聯合推出了一套“管理日誌係列叢書”。其中有已經出版的關於任正非、柳傳誌、張瑞敏、王石、馬雲等企業家的部分,還有即將出版的這本《沃倫·巴菲特管理日誌》。

說起這本書,跟我本人還頗有不解之緣。2008年3月,我在《東方早報》上看到一篇江南寫的評論,題為《巴菲特在他的〈信〉中說了什麼》。這篇不足3000字的文章圍繞巴菲特2007年的年報(即《2007年巴菲特致股東函》)展開,總結了這位“股神”的四大投資“秘訣”:拒絕“裸泳”、拒絕“開破車”、拒絕當“聰明人”、拒絕看“花花公子”。

別開生麵和幽默行文之餘,細細品味還真的能體味出巴菲特哲學的一些精髓。事實上,在此之前,我就長期關注著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亦希望能在企業經營中實踐這些理念。於是,在那個春意盎然、金融危機尚未肆虐全球的晚春,我邀請了數位媒體精英人士與我集團部分高管同坐一席,以“巴菲特哲學”為引子,共同暢談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判斷以及企業應對之策等話題,獲益匪淺。

出乎意料的是,2008年年底,江南聯係並告知我,由於那次會談,嘉賓中的兩位——藍獅子財經出版人吳曉波和他——竟然很快共同策劃出版一本《沃倫·巴菲特管理日誌》,而且書稿已經接近完稿,效率之高令人歎服!出於這種特別的書緣,他們希望由我來為此書作序,我欣然應允。

《沃倫·巴菲特管理日誌》全書的邏輯鮮明而獨特,這是它成為一本有特色的好書的堅實基礎。

江南是一位“巴菲特迷”,據我所知,他對巴菲特的推崇不僅在於“股神”的操作技巧、估值模型,抑或是投資策略,更在於巴菲特作為一個“理性人”的理性之源——即他的哲學思想和價值觀。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人都是理性人”,這也是一切博弈的基礎。如果任何市場參與都是非理性的,也就不可能有普遍規律,也不可能有長期的成功者,一切都是概率使然。然而,在人類並不漫長的資本市場曆史中,卻經常會爆發群體性、大規模、殺傷力強大的群氓式躁動,從“南海泡沫”到“次貸危機”,一次次給人類的理性敲響警鍾,甚至令如牛頓這樣堪稱“人類大腦精華”的科學家都感歎資本市場無理性可言!

事實果真如此嗎?巴菲特用他超過半個世紀的投資生涯作出了正麵的答複:資本市場的確存在一個喜怒無常的“市場先生”,但資本市場的長期理性是存在的,價值規律依然是鐵律;更重要的是,投資者隻要能始終保持理性,不為市場的波動和情緒所左右,勤奮學習、認真研究,最終是能夠找到成功的企業,從而長期戰勝市場指數,獲取正收益的。

在這個過程中,你甚至並不需要過於繁複精細的技巧,也不需要嚴苛龐大的教學計量工具,隻需要對理性毫不懷疑地執行,當然還有在市場波動不定時的那份定力和耐心,就可以經常“有效擊打”(套用巴菲特最喜歡的棒球術語)了。

在江南的描述中,這種“理性之美”一以貫之、一氣嗬成,令人時常擊節讚歎。此外,由“理性之美”外溢出來的巴菲特哲學的其他看點,如他對某些盲從和貪婪的管理者的厭惡,他對清高守節、勤奮理性的管理層的推崇,他對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的認真檢討和自嘲,他對慈善事業毫無保留的奉獻以及個人生活方式的簡樸低調,還有他時時刻刻流露出的幽默和謙遜,都將這種人格充分放大。

可以說,讀《沃倫·巴菲特管理日誌》,不僅是在讀企業、讀市場、讀投資,更是在讀哲學、讀人生,也是在讀我們自己。如果能將巴菲特的人生作為一麵鏡子,在365天裏日日反照我們自己的理性,一定會受益匪淺。

關於“巴菲特哲學是否適用於中國”的話題一直是近幾年討論的熱點。從這本《沃倫·巴菲特管理日誌》出發,我也想略談一二。

在寫這篇序言時,正是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似乎誰也看不到危機的邊際。有人會問,巴菲特預測到這場危機了嗎?我覺得,他既預測到了,又沒有預測到。

說他預測到了,是因為他從數年前就反複在各種場合講美國持續性的雙赤字是難以持續的,而靠中國這樣新興市場的廉價商品和資本來構築的循環是極端危險的,美元會麵臨大問題,美國的宏觀經濟也會極大受損。所以,他已經有很多年不買美國的股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