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後記(1 / 1)

開始寫這些文章,我低估了可能麵對的困難。多年來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經曆,手頭上積累了大量這方麵的資料。對於上饒的鄉風民俗、民間藝術,我不敢說了如指掌,但卻是情有獨鍾,感觸頗深,有很多話真是到了非要一吐為快不可的地步。豐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遺產,對我們來說,值得自豪,值得慶幸,更值得去盡一份責任。研究保護開發上饒地方文化,責任在肩,自然一直在努力。上饒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上每增添一個名字,對我們都是一個鼓勵、一種肯定。所謂對困難的低估,主要是限於本人的學術水平,一方麵,沒想到用賦體來寫曆史文化會是那麼難。因為賦的優勢是短小中見深邃,而在一個短小的篇幅內,要把一個文化事實寫清楚,語言錘煉必須達到相當的水準,這對於學習寫賦才三五年的我來說,難度很大。我為之經常是抓耳撓腮,食之無味。另一方麵,博大精深的上饒曆史文化有太多的積澱,遠遠不是我這支拙筆所能寫盡的。詞不達意之處隨處可見,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在所難免,內容上也難免掛一漏萬。

但是,憑著滿腔的熱情,憑著對故土深深的熱愛,我停不下手中的筆——盡管它是如此笨拙。每天堅持在下午下班後,用一兩個小時寫作,餓了,就咽幾塊餅幹,一直到自己的思想躍然紙上。我十分崇敬的帥經芝老師,幾個才華橫溢的同事鄧小鵬、舒嵐、汪榮超,我的兒子程旦亮,我的親戚劉贄鶼等,都伸出熱情的手,不僅給予了鼓勵和支持,而且擠時間為本書潤色,豐富本書內容,為本書的問世寄托了一腔熱情。對此,我深表感謝。

寫作的那一段時間裏,我感覺我的思想都寄托在故土的溫馨情懷中。我在芬芳的泥土中尋找故土的曆史,我在流動的河流中尋找故鄉的靈性。潛意識裏,故鄉的畫麵和符號在腦海深處不時跳出來。門前那株棗樹,那口古井,那條伸展得很遠的青石板路,在心裏也有了不一般的意蘊,成為心頭永遠抹不去的記憶,並且像清流時時洗滌自己的靈魂。

有一位學者說:深邃的眼光是突破時空,拉近曆史距離的橋梁。我想,當我用生命去體驗它、用熱情去尋覓它時,曆史的真實距離,離我有多遠我不知道,但在曆史和現實中,我相信一種永恒的存在架構在故鄉的曆史與現實之中。克羅齊說: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如果說過去像一條小河,那麼在故鄉的土地上,這條小河從來就沒有幹涸過,並且深刻地影響著後代的我們。這是精神之流,體現的是地方鮮活的文化表現力和生命力。

這本書中的文稿,絕大多數篇幅很短,屬於“豆腐塊”文章,但都是我對上饒曆史文化的感悟和思考。唐初進士王貞白“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千古詩句,為上饒曆史文化掀開了一角蓋頭,開文化風氣之先,豐厚的文化源泉就此汩汩而出。上饒的山是連綿的,吳芮、陶侃、朱熹、辛棄疾、謝疊山、方誌敏……一代代連綿不絕,挺起了上饒人文的峰巒,合成了上饒文化堅強的脊梁,一頭挑著曆史,一頭挑著未來;上饒的水是連綿的,稻作文化、茶文化、銅文化、戲曲文化、建築文化、生態文化……一個個連綿不絕,彙成了上饒人文的江河,彙成了上饒文化滾熱的血液,浸潤著這片土地,滋潤著這裏的人民。上饒的先人和前輩,擁有博大的胸懷和卓絕的遠見,留給我們太多的智慧和思考。對比之下,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我的文化短賦,顯得多麼微不足道。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努力了。我熱切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來共同挖掘研究這厚重的上饒文化。

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