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有著獨特而奇妙的地域文化。依據曆代行政區劃和其地理位置,上饒文化可冠之為“饒信文化”。這一文化應屬於亞沿海地區文化,它兼具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屬性,包含有荊楚文化與吳越文化的特征。對饒信文化,我作了這樣幾個方麵的歸納。
第一,三座山脈三個分水嶺,造就了涇渭分明的文化奇觀。
懷玉山脈是贛水和浙水的分水嶺。沿懷玉山脈往東走的水係,屬浙江水係;沿懷玉山脈往西走的水係,通過信江流入鄱陽湖,為江西水係,故有“凡水皆東流,信水獨西走”之說。這種逆水行舟之文化特色,使上饒人善聽逆耳忠言,善於逆勢而上。
武夷山脈是海洋性與內陸性氣候的分水嶺。武夷山主峰黃崗山,海拔達兩千一百五十七米,為華東最高峰。從山腳到山頂,“一山兩樣景,五裏不同天”,四季常青。常綠闊葉林、中山矮曲林、中山草甸依次漸進,景象萬千,美不勝收。
良好的空氣和水土,還成就了“鉛山女子不用揀”的風景。林密怡人,水清潤人,有這樣的山水,有這樣的林泉,有這樣優美的氣候條件滋潤,上饒女子皮膚潔白細嫩,美女如雲。陳紅、楊鈺瑩曾是一時翹楚;男性氣質上也有自己的特征,氣宇軒昂,落落大方,僅在國家級藝術院團工作的上饒籍才子佳人就有數百人之多。
鄣公山脈是吳楚文化的分水嶺。鄣公山位於婺源境內,吳楚分源界碑現保存於婺源博物館。明汪循《登大鄣山》雲:“蹯踞徽饒三百裏,平分吳楚兩源頭。誰識本來真麵目,乍晴乍雨幾時休。”吳人的吳儂軟語和楚地的剛直不阿在這裏碰撞、融合,構成了上饒人獨有的性格特征。方誌敏是典型的代表,他既以吳文化的柔情,寫下了對祖國、對人民充滿真摯感情的《可愛的中國》等佳作;又以楚文化的剛烈,麵對祖國和民族的危難,奮然而起,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不惜拋頭顱,灑鮮血。麵對犧牲,心靜如水,坦然自若,是那樣的安詳、鎮定。
第二,“四地”文化資源有鮮明特色與競爭力。
上饒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設番縣,有建縣長達兩千兩百三十一年的曆史,積澱了十分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其中,最有競爭力的是“四地”文化特色。
一是稻作文化發源地。萬年仙人洞、吊桶環文化堆積層中發掘出的栽培稻植矽石,是現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遺址,把世界稻作起源由河姆渡遺址的七千年前,向前推移到一萬兩千至一萬四千年前。萬年也成為全世界最早的稻作文化發源地。
二是江南移民的聚散地。北有山西大槐樹,南有江西瓦屑壩。鄱陽的瓦屑壩,擁有七百年移民史,與山西大槐樹並列成中國八大移民聖地之首。《明史·食貨誌》、《中國移民史》均記載瓦屑壩移民大事:明洪武年間,江西移民總數達二百四十多萬,而從瓦屑壩集散之移民多達百萬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百萬饒州移民,散落在大江南北。安慶四十萬人,有二十八萬是其後;宿縣一百八十二姓,有一百四十三姓移自鄱陽;武漢有鄱陽街,漢川有江西垸,蘄春有瓦屑壩,四川有移民碑。那麼,小小瓦屑壩,何成移民源?緣由有三:江南魚米鄉,繁衍有根本;戰火未燃地,人丁少作鬼;水斜出通江,水運樞紐地。其時,百萬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之移民定律,長繩縛手,蹣跚離去,背井離鄉。二百萬人繁衍七百年,子生孫,孫生子,繁衍生息。昔日悲壯,造就日後崇高。包括醫聖李時珍、首輔張居正等名人,都是上饒移民之後。時至今日,移民後裔來瓦屑壩認祖歸宗,絡繹不絕。“根親”文化漸成饒信文化一大特色。
三是工業商貿鼎盛地。上饒古稱“富饒之郡”,經濟、文化都曾富有一時,有“江南甲天下,饒州甲江南”之稱。“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是對明清時商貿發達、人氣興旺的上饒的形象描摹。那時的上饒,信江水運發達,是一塊經濟鼎盛、物產豐饒的富庶繁盛之地。尤其是手工業、農業、工業、貨運業,更稱一時翹楚。“買不盡的漢口,裝不完的河口”,就把鉛山河口與湖北漢口並稱為兩大著名港口。河口鎮曆史上曾與景德鎮、樟樹鎮、吳城鎮並稱為“江西四大名鎮”。清乾隆年間,河口進入鼎盛時期,閩、浙、皖、贛、川、荊、蘇等貨物集散於此。因造紙業發達,鉛山成為江南五大手工業中心之一。所產連史(四)紙,乃《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北京“榮寶齋”書畫、蘇州“蘇連紀”折扇等印刷專用紙。當時的河口,設有巡檢司、同知署、河口行轅。“舟車馳百貨,茶櫧走群商”,九弄十三街,有兩千多間店鋪。大街小巷,有十八座會館。民間流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還有鉛山,繁榮富庶聚天下之半。此時的河口,已是中國資本主義的最早萌芽地之一。
發達的水運,是當時上饒經濟繁榮的重要條件。唐時,朝廷在鄱陽建有江南最大的鑄幣中心,鑄幣的銅皆由鉛山水運而至。而古代的鄱陽,由於坐擁鄱陽湖,直抵長江,商賈雲集,成“十裏磨刀石,十七裏弄,三十裏康村,四十裏街”之景象,其繁華富庶,亦稱江南之富埠。
工業重鎮德興銀城鎮,唐代即已開始采銀,為曆代銀場。曾歲產十萬,天下二分有其一。從唐至宋,產銀逾億,國庫由此充盈。宋熙寧年間,設銅場,冶銅始興。德興南山塢,有一座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大型采冶遺址。北山坳,則有上百處古代銅采場。金、銀、銅礦產豐饒,德興富甲一方。
廣豐,古代中原入閩的主要商旅通道。這條通道,起點是廣豐的洋口、五都和桐畈,終點是福建浦城縣,全程達一百二十多公裏。廣豐的茶葉、土紙、夏布、黃麻、土糖、山貨、木竹、食鹽、龍泉瓷等,由古道源源不絕運往四麵八方;外地的百貨、布匹、五金也通過這條古道得以進入廣豐。當時的廣豐城,擁有八百間店鋪,而山裏的墟市,生意也十分紅火。當時的廣豐,銅錢鳴響,人氣興旺,景象繁華。由於廣豐人多田少,反使得廣豐人在家謀副業,學藝成風尚;出外闖天下,長年都奔忙,“春天做棕衣,夏天去閹雞,秋天割黃煙,冬天打棉被”,一年四季無閑暇。
四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根據地。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是中央蘇區的一翼、全國六大革命根據地之一,在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麵與中央蘇區遙相呼應,相互配合。同時,贛東北根據地通過辦廠、發行股票、邊區貿易等手段大力發展蘇區經濟,連續多次為中央輸送過大量的金條和銀子。方誌敏創建的紅十軍團被派去中央蘇區,成為中央紅軍的重要生力軍。因此,在紅色蘇區,傳誦著“上有朱毛,下有方邵”的佳話。上饒作為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中心,光有名有姓的烈士就達三萬五千多人。
第三,十二種源遠流長的饒信文化內涵。
饒信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上海博物館、在上海市的中學曆史教科書中,開篇介紹的就是上饒萬年的古文化。
饒信文化,具體講,包含以下十二個方麵的主要內容。
史前文化。中國有五千年文明曆史。所謂史前文化,就是五千年以前的文化。上饒是江西唯一的有史前文化的區域。
自20世紀60年代起至今,考古工作者在萬年縣考古發現了十九處古文化遺址。其中,大源鄉的仙人洞,是至今發現的長江流域最早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距今約九千至兩萬年;吊桶環遺址在仙人洞側八百米處的山頭上,是仙人洞人類狩獵時的臨時屠宰場。通過這兩個遺址還發現了人類在一萬四千年前就能種植水稻,證實了世界最早的稻作起源就在萬年仙人洞。勤勞智慧的上饒古人類創造了人類最早、最具價值的農業文化和遠古文明,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惠澤世界幾十億人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是一座光耀千秋的偉大曆史文化豐碑。此外,廣豐的蛇頭山文化遺址位於五都鎮前山村,為越人石穴懸棺,文化積累豐富,年代的上限距今約四千五百年至五千年之間,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理學文化。上饒古代理學思想文化,曾影響了南宋至清幾百年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兩個,其一是婁諒。婁諒(1422—1491年),為明代著名理學家。字克貞,別號一齋,江西廣信上饒人。少年時就有誌於成聖,曾經求教於四方,最後不屑一顧地說:“大家所說的舉子學,並非是身心的學問。”王陽明(王守仁)曾向他求教,並得到“聖人可學而致之”的啟迪。王陽明的心學,曾影響日本為主的東南亞諸國,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思想依據。其二是朱熹的理學。朱熹(1130—1200年),後人稱朱子,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別稱紫陽。他是董仲舒之後中國的大儒,不僅精通儒家經典,而且熟悉自然科學,是江西四大傑出的名人之一(其餘三人為歐陽修、王安石、文天祥)。朱熹早年出入佛、道。三十一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朱熹是中國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複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仕宦文化。名流、仕子、官宦、學者,是古代一個特殊社會群體,以其文化素養、文化格調和文化創造影響著社會,形成一種社會文化效應和文化風尚。上饒曆史名人輩出,上饒的仕宦文化,呈現出“三多”特點:
一是狀元進士多。中國在隋唐以後,通過科舉製度選拔官吏。狀元進士的多少,往往成為一個地方文化是否發達的重要標誌。唐代江西中進士六十人,上饒占了二十五人,占百分之四十多。宋代江西中進士五千四百多名,上饒八百六十二人,約占全省六分之一。從唐至清,從科考走出來的上饒籍狀元十三人,舉人兩千七百一十人,不愧為“才子之鄉”。鉛山有“隔河兩宰相,百裏三狀元,一門九進士”之說,婺源有“兄弟三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說。至於進士中的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上饒也有很多。鄱陽的彭汝礪,餘幹的何渙,玉山的汪應辰,上饒的徐元傑,鉛山的費宏、劉輝等,都是狀元,在中國曆史上均有一定知名度。
二是學者專家多。上饒古代著書立說,著作等身的學者很多,僅婺源文人學士的著作就多達三千一百多部,其中一百七十二部計一千四百八十七卷被選入《四庫全書》。僅婺源一縣,被《辭海》、《中國文學大辭典》收錄的名人就有三百一十八人。我簡單地梳理了一下,上饒的學者專家、文人墨客主要有: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的吉中孚,唐代詩人、廣豐人王貞白,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鄱陽人陳陶,唐代畫家、久居玉山的閻立本。北宋科學家、德興人張潛,是世界濕法煉銅的創始人。他的專著《浸銅要略》,是世界最早冶銅著作。宋代名人有婺源人朱熹。鄱陽“四洪”,一門四進士,全都出類拔萃。父親洪皓,能詩善文,更是一位英雄,後麵再作介紹。長子洪適(1117—1184年),字景伯,號盤洲。與其弟洪遵、洪邁三人先後中博學宏詞科,人稱詞科“三洪”。洪適官至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院使。辭職在家十六年,致力學問,專心著述,不但工文辭,而且是有名的金石家。著有《隸釋》二十七卷、《隸續》二十一卷、《盤洲集》八十卷等,為一代金石學家。死後諡號文惠。次子洪遵(1120—1174年),字景嚴。為翰林學士,官至同知樞密院事,相當於副宰相。學識淵博,喜好收藏,研究貨幣。著《泉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錢幣著作。幼子洪邁(1123—1202年),字景廬,號容齋,別號野處。宋代著名學者、史學家。所著《容齋隨筆》為宋人筆記最傑出者,是毛主席晚年最喜愛閱讀的書籍之一。
薑夔(約1155—1221年),字堯章,南宋鄱陽人。因曾客居於湖州的白石洞,號白石道人。他能詩善詞,精通書法和鑒賞,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他是詩人、詞家、書法家、收藏家,更是音樂大師。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世界文化名人命名水星環形山,他是十五個中國人中的一個,以音樂、文學入座中心位置西經一百零三度,南緯十四點五度,徑四十千米的水星環形山。薑夔所作《白石道人歌曲》,是我國現存從宋保存流傳至今的唯一的自注工尺譜詞曲作。盡管正史中沒有給他應有的一席之地,但民間崇拜者眾多,既流傳了他的佳作絕唱,也反映他的輾轉流徙的生活,後人從中才得知了他的身世、品性和成就。
婁素珍(?—1519年),信州人,明代理學家婁諒孫女,兵部郎中婁性的女兒。婁素珍為長女,嫁給寧王朱宸濠;其妹嫁給鉛山人宰相費宏之弟費宷。婁妃是詩人、書法家。寧王欲造反時,她曾寫詩勸導寧王,可寧王不聽,造反失敗後被殺。寧王臨死前,後悔沒有聽從婁妃勸告。婁妃德才兼備,明智、賢淑、節烈,她得知寧王被俘,不願被武宗所辱,乃全身纏帛,投贛江自盡。信州水南街婁家巷30號“理學舊第”為婁家舊居。
江永(1681—1762年),字慎修,清代婺源人,以課徒為生。他博古通今,凡典章製度、天文、地理、聲韻、鍾律,無所不知,人稱“通天地人之儒”,為乾嘉學派創始人戴震之師,對後世影響深遠。
蔣士銓(1723—1785年),清代鉛山人。自幼刻苦攻讀,長大後作《鳴雞夜讀圖記》,現被收入中學課本。他在北京做了八年七品官。到浙江講學六年,揚州講學三年。返回南昌後,在繩金塔東南麵辟地二十畝,建“藏園”,埋頭著述,有《忠雅堂文集》十二卷、詩兩千五百首、詞三百首、劇本十六種,以《桂林霜》、《四弦秋》、《雪中人》、《香祖樓》、《臨川夢》等為著名。他與文學家袁枚、史學家趙翼齊名,為“乾隆三大家”之一,是清代最著名戲劇家。
齊彥槐(1774—1841年),自幼聰明好學,七歲能文,十四歲入學。中進士後,任江蘇金匱縣令、蘇州同知。他政績卓著。為方便農田灌溉,他創製了龍尾、恒升兩種水車。他更大的貢獻是在天文學方麵,在北京製造了渾天儀、中星儀。後者是一種天文鍾,以機械推動,又稱之為“鋼腸”的發條,可自動報時刻節候。著有《天球淺說》、《北極星緯度分表》等天文學著作。他還精通鑒藏、書法、詩賦,也有這方麵著述。
此外,還有近現代的詹天佑、黃家駟等。至於外地人士到上饒作出貢獻的也很多,如葛玄、陸羽、範仲淹、江萬裏、辛棄疾、李清照、陸遊等。
三是宰相尚書多。上饒曆代共出宰相二十三人,弋陽的陳康伯、鄱陽的洪適、餘幹的趙汝愚、鉛山的費宏、信州的夏言等人,為正宰相;德興的童發、張燾,上饒的餘堯粥,鄱陽的洪遵,廣豐的施師點,餘幹的劉伯正,上饒的鄭以偉等人,為副宰相。這些宰相、副宰相的當世作為及其曆史評價,都是比較好的。
陳康伯(1097—1165年),字長卿,諡號文恭。他與秦檜在國子監同學,鄙視秦檜的為人。秦檜任宰相時,他拒絕與秦檜交往,以清正廉明立朝。秦檜死後,他先任右丞相,後任左丞相,兩次親赴前線,指揮宋軍擊退金兵進攻。金兵南侵時,許多大臣恐懼,紛紛將家眷遷出京城,倉皇逃命,而唯獨陳康伯卻將家眷從弋陽遷到京城臨安,還將宵禁和關閉城門的時間縮短,使人心大定,京城得以安穩。退休後,金兵又來侵擾,孝宗親筆寫信請他出山退敵。他一到臨安,金兵便不敢貿然進兵。因病由子婿扶持上朝,議事時,痰疾複發,退朝至家即逝世,可謂忠心報國,恪盡職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