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華

西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是重慶市重點學科。本學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師資隊伍還是教學、科研方麵,都是一支影響頗大的重要力量。

本學科從1982年開始招收研究生。魏興南、曹慕樊、林昭德、徐永年、鄭思虞、李景白、譚優學、荀運昌、秦效侃、熊憲光、徐洪火、劉明華等教授至今已培養出百餘名碩士,其中有30餘人考取兄弟院校的博士生。他們大務已成為高校的教授、副教授或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幹,如戴建業、鞏本棟、陶新民、張瑞君、張立偉、韓雲波、王明建、何宗美等,在學術界嶄露頭角,成為引人注目的後起之秀。

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本學科在學科方向、研究領域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老一輩學者中,譚優學先生的唐代詩人行年考,曹慕樊先生的杜甫、蘇軾研究,李景白先生的孟浩然研究,徐永年先生的唐詩研究等,都具有突出的學術地位和聲譽。由此而形成了本學科在以杜甫研究為重點的唐代文學研究方麵的傳統。魏興南、熊憲光教授在《史記》、《戰國策》和文學史方麵的研究,形成了先秦散文研究和文學史研究的傳統和優勢。而年輕一輩的學者們,在敘事學的研究方麵,已展現出強勁的勢頭。本輯出版的幾部著作中,就有以現代小說理論為基礎,對中國古代小說及小說理論進行係統研究的成果。隨著研究視野的開闊,研究方向的拓展,本學科的成員在文人結社、流民文學、文體研究、學術史研究、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等方麵也有相關成果,已經或即將陸續發表。與此相關,本學科成員目前承擔的各級各類重要項目,有力地支持著這些研究的深入開展。

近年來,在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本學科在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方麵,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可喜的是一批富有銳氣的博士加盟本學科,為學科發展增添了活力。除了已經出版的著作和陸續出版的叢書,本學科同誌近年坯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文史》、《文獻》、《民族文學研究》等刊物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本學科在本科教學中素有優勢,並不斷繼承傳統,有所發揚光大。在教學成果方麵,已數次獲得學校和省市的優秀成果獎。2004年,本學科在全體同仁的努力下,申扳獲準“中國古代文學”為校級和重慶市的“精品課程”,並推薦教育部備選國家級精品課程。這正是對本學科幾十年教學科研工作綜合成就的肯定。

一個單位,一個學科的發展,一定有一個持續積累和發展的過程。既不能中斷,也無法飛躍。學術不能搞大躍進,學術工作無法春耕秋收。學術活動是一代又一代有誌於學的學人們的生命的一部分。個人的學術生命在學科的發展中得到延續。隻有具備這樣一種精神,學術之花才能結出富有學術含量的碩果。學術工作是艱難的,學術研究也是快樂的。——正是上麵這些共識,使得這一個群體薪火傳承,多年堅守在古代文學的領地,耕耘著辛勤,收獲著快樂。

本叢書的出版,隻是本學科幾十年學術發展中的一個較為重要的活動而已。既不是開端,更不是終結。可稱得上是近年科研工作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其中,部分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這套叢書的第二輯、第三輯,將陸續推出。為展示本學科的傳統,老一輩學者未刊的重要成果,也將陸續整理出版。

近年來,本學科積極加強與學術界的聯係,在學校和文學院的支持下,主持召開了“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百年中國文學研究回顧與反思”等重要學術會議。作為重慶市的重點學科,還負責重慶市古代文學學會的日常工作。這些工作對學科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本學科長期得到學術界的前輩、師友和同好的支持。希望,也相信這樣的支持會繼續,因為我們對學術都懷有敬意和熱情。

謝謝學校和重慶出版社對叢書出版的支持——這也是我們回扳社會和學術的一個最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