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最後一章,天邊露出了魚肚白,掩卷長思,欲罷不能。
動筆寫這本書之初,我心中充滿了惶恐和忐忑。百萬三峽移民,各種人物、故事浩如煙海,寫什麼?怎麼寫?如何剪裁、取舍,從什麼角度切入卻費思量,頗躊躇。
一個移民的搬遷前後就有一個不短的故事,一個移民家庭的悲歡離合足可以寫一本厚厚的書。開始,我構思寫一個移民家庭的“四世同堂”,12口人,重慶和湖北都有人物鮮活、個性鮮明的生活原型。從寫他們在峽江河穀半原始狀態的生活開始,到全部搬遷到省外安家落戶結束,期許以客觀真實的故事反映三峽百萬移民這一曆史性的變遷。應該說,落一葉而知秋,用“一滴水見太陽”的文學表現手法,寫出一個點、麵或許更有助於深刻表現這一特定的曆史階段。
但是,一個移民家庭的“四世同堂”,就真能全麵、真實、客觀地反映三峽百萬移民這場曆史大變革嗎?經過思考,我發現這個極富滄桑感的感人故事,在這場波瀾壯闊的移民運動中,隻是一個真實的局部和一個側麵,但不是我心中沉澱已久的“全部”。因此,我否定了這個令我至今仍難以釋懷的方案。
浩大的三峽工程就像一個輝煌的“迷宮”,我不止一次從容地走進去領略奇光異彩,但走出來的時候就可能處於一種不理智、不太清醒的狀態。後來才明白,我之所以出現這種困惑、悵惘和迷茫,是很想把三峽的事說個清楚,越想說清楚就越說不清楚。因為,你在三峽各級政府和移民工作者的殫精竭慮,寫自己在移民工作中的經曆和感悟。因此在本書中,為節省篇幅,就沒有涉及三峽工程的起源、論證和決策方麵的諸多內容。
本書主要是根據我在移民部門6年多“秘密臥底”體驗生活的工作筆記和後來補充采訪而寫成,前後竟曆經10年……在這部書寫作采訪過程中,我得到了鄂渝兩省市庫區移民係統的大力支持,這是我首先要真誠感謝的一群從事著特殊工作的人。他們是王顯剛、歐會書、周金華、阮利民、徐江、文立燕、沈來燕、彭亮、劉渝春、區陽祖輝、李奎、李善聯、郎誠、杜華山、郭雪梅、嚴俸勇、周一川、晏承全、柯延斌、汪元良、榮以紅、許騰芳、馬小芹、劉磊等。
特別要感謝國務院三峽辦公室的漆林、宋原生、黃建國、喬英紅和重慶市政府顧問甘宇平等同誌,他們在百忙之中對本書的部分章節做了極為認真的推敲、修改、批注,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他們這種對曆史、事實負責的態度使我感動不已。移民專家陳聯德通讀本書初稿,並對其中章節數次做了極為認真的修改。著名文學批評家、作家藍錫麟、羅中福、王青山、黃濟人、劉陽、火島、李顯福、張放、楊泥、傅小渝、熊建成、姚念兵等人,都對本書提出了不少寶貴的意見和修改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