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

中華民族文化的曆史非常久遠,3000多年前就有了文字記載的曆史文獻。有了文字,史前時期流傳的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其中主要是神話,很多就被記錄下來了。

文學藝術起源於原始人的生產勞動。遠在文字發明以前,文學藝術早已產生。但那時沒有專門的創作者,文學藝術活動一般是集體的、口頭的,由於還未產生階級,所以文學藝術也沒有階級性。當階級社會形成後,一切文學藝術才打上了階級的烙印。

中國古代早期流傳下來的書麵文學作品主要來自周族。

公元前12世紀初期,被譽為仁厚的周武王率兵滅亡了暴虐的商王朝,建立了周朝,社會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國家出現了經濟繁榮的興盛景象。《詩經》中有許多有關貴族階級的祭祀、宴會和慶祝豐收的詩篇,都充分反映了在盛世中統治者歡樂閑逸的情緒。不過好景不長,太平盛世往往是滋生荒淫腐朽的溫床,隨著階級矛盾的重新激化,周王朝也開始搖搖欲墜。東遷後,諸侯兼並,戰亂頻繁,人民痛苦日益加深,階級對抗愈加尖銳。這種社會情況,在《詩經》的“國風”和部分“雅”詩中得到反映。

春秋戰國時期,地主階級興起,奴隸主貴族沒落,在許多諸侯國都發生了新興地主階級奪權的事件。新舊交替的巨大變革使統治者受到震撼,對曆史學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直接促使了曆史散文的產生,出現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新型曆史著作。

奴隸社會的崩潰,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人民地位的提高,對個人作用的肯定等等,都在春秋以來儒、墨、道、法諸家學說中體現出來。許多不同學派的學者紛紛到各國進行遊說,希望統治者采納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且都爭相著書立說,互相辯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麵。戰國諸子的論說文如《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等,乃至屈原的詩歌,都是社會變革的產物。

戰國時期,七國爭雄,互相攻伐。但是,統一中國的爭奪主要在當時最強的秦、楚兩國之間展開。由於楚懷王的昏庸,強大的楚國在秦攻擊下屢戰屢敗,日漸衰弱。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痛心楚王的愚暗不智,在抗爭和放逐的過程中,寫下了纏綿悱惻、悲憤沉痛的詩篇,那就是騷體的《楚辭》。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光輝燦爛的第一頁,它為後來古代的文學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漢文學

秦始皇滅亡六國,結束了長期的戰國紛爭局麵,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製的統一的封建帝國。他實行嚴厲的法製,焚書坑儒,企圖消滅六國殘餘貴族和控製社會的思想文化,因此,除了李斯的幾篇散文,秦代文學沒什麼成就。由於秦政暴虐,秦始皇死後不久,王朝就崩潰了。

代秦而立的是強大的漢帝國。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廢除秦代不許藏書之律,廣開獻書之路,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由於發表政見的需要,政論文得到了極大發展。辭賦一方麵接受騷體傳統,一方麵也因時代不同,開始向新賦體轉化,枚乘是它的代表作家。

在繁榮的“文景之治”的基礎上,漢武帝大展宏圖,對內打擊豪強商賈,對外北逐匈奴,擴展了帝國的疆域,國家進入了全盛時期。這刺激了鋪排華麗、歌功頌德的漢大賦的發展。司馬相如亦以此卓然成名。大一統帝國的出現,總結曆史的工作提上了日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撰成了流傳萬代而不朽的《史記》這一鴻著。西漢末期的辭賦散文,劉向和揚雄的作品成就較高。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至劉秀依靠豪強建立了東漢政權。東漢前期朝廷對豪強還有一定控製力,社會比較安定。和帝以後,外戚和宦官這兩大集團的爭權奪勢。桓、靈之時,宦官勢力猖獗,打擊正直的士人,釀成了兩次黨錮之禍,士人處境艱難,找不到出路,政治的極端黑暗終於引發了黃巾大起義。

東漢一直盛行愚民的讖諱之學,但自然科學與唯物主義思想也有很大發展,張衡和王充是其代表學者。東漢還沿襲了西漢武帝時設立的樂府機關,對保存民歌起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