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論過度金融化與美國的金融危機(1 / 3)

2008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並非是一項突發事件,它是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的新形式。金融壟斷資本主推的經濟過度金融化與虛擬化,特別是“有毒的”衍生金融產品的引進,使美國金融結構畸化和金融體係風險增大,並導致這場空前嚴重金融危機的爆發。這場金融危機盡管是金融體係內在矛盾激化的直接產物,但其最深根子仍然是實體經濟中不斷擴張的生產能力與內生需求不足的矛盾。

一、一場百年難遇的、嚴重的金融、經濟危機

2008年9月爆發於美國的危機,是一場自1929-1933年大蕭條以來未曾有過的嚴重的經濟危機。其特點是:(1)首先是一場金融危機,它引發銀行、投行等金融機構大量破產,股市暴跌,銀行信貸收縮,資金周轉停滯,金融體係陷於癱瘓。

(2)由金融領域危機演變為企業破產,大規模失業。2009年3季度失業率為10.2%,達到數十年來所未有高度。

(3)是一次還需要不短的時日才能完全擺脫的十分沉重的甚至會有反複的經濟危機。

(4)危機嚴重衝擊美國經濟,美國經濟核心陣地華爾街遭受重挫,美元發生貶值,人們擔心濫印貨幣而發生美元危機。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和美國在世界經濟政治中的獨霸地位已經嚴重動搖。後危機時期為眾多矛盾困繞的美國經濟將低速發展,美國會走向衰落。世界的多極化,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引領世界經濟發展,將成為新時代的特征。

(5)特別是危機對世界資本主義體係帶來一次大衝擊,促使拉美社會主義興起,社會民主主義思潮在歐洲獲得勢頭,而奧巴馬則在“變革”的口號下采用了一些羅斯福新政式的政策措施,如提出為3600萬未醫保者實行醫療保險的社會福利措施。人們說:美國時鍾的鍾擺正在由自由市場經濟擺向國家幹預的市場經濟。

可見,2008年9月在美國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和機製下,引發和演變為世界各國無一幸免的國際金融危機,並且進一步發展為全麵的經濟危機,在一些國家引發政治危機和社會動亂。為應對危機,政府采用巨大財政赤字、零利率和信貸擴張等刺激計劃,使後危機時期的美國麵對著美元危機和滯脹等等風險。

二、美國的金融壟斷資本和經濟的過度金融化

美國是當代壟斷資本主義的典型和頂峰。壟斷資本主義指的是:私有製的大企業在生產中占居很大比重,它們對價格形成施加影響和對廣泛的經濟生活進行控製。壟斷價格有別於充分競爭價格,價格不是定於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點,而是位於其上,因而,它包含有超出平均利潤的壟斷利潤。

20世紀以來的現代美國資本主義,則是由福特(汽車)、美孚(石油)、花旗(銀行)等工業和銀行巨頭不同程度控製的市場經濟,在一些重要經濟領域現實的價格形成中壟斷的影響表現得十分明顯,大企業獲得高額壟斷利潤。私人壟斷資本對生產、交換的支配,在美國有著最鮮明的表現。現代美國資本主義,還具有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指的是:(1)通過集中而形成具有市場壟斷性的大金融公司對金融市場交易的控製。美國“3%的銀行控製了多於70%的資產。16家最大銀行……控製著整個銀行係統1/3的資產”,一批金融巨鱷在金融活動中占有支配地位,它們從事於數額龐大的信貸與投資業務。

(2)金融業獲得更高的額外利潤,成為金融壟斷資本“淘金”的沃土。

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產業公司的利潤比國內其他部門高30%,2009年產業總利潤比1970年增大100%。美國前10%的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中8%來自金融領域,在2006年提升為22.5%。格林斯潘也說:“最近幾十年中國民收入轉移到金融、保險機構的份額急劇增大……有金融技巧的人員收入快速增長”。

畸高的額外利潤是社會資本流入金融業、貨幣信貸活動活躍和不斷擴張的驅動力量。(3)社會資本流入金融業和信貸、投資活動的發展,使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大大提升。1995-2005年,美國的金融資產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從303%上升至405%。1929年美國銀行信貸本息占國內生產總值9%,2008年上升為70%,達14萬億美元。特別是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擴大,股市資產市值達到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5倍。

可見,經濟的金融化是21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的鮮明趨勢,當代美國資本主義不僅是壟斷資本主義,而且是金融資本快速發展和占居主導的資本主義。

三、經濟過度金融化與虛擬化

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和在產業中地位的凸顯,是現代發達市場經濟的特征。銀行信貸是金融活動的重要部分,是發展現代化大生產所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杠杆。沒有銀行信用製度就不會有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的鐵路交通和海輪運輸業的發展。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發達的證券市場,就不可能有現代股份製企業的發展,沒有20世紀末出現的創業板市場,就不可能有激勵和孵育高技術經濟的風險資本和科技性企業的快速發展。沒有期貨交易就不能發揮發現商品市場價格,穩定市價波動的功能,使市場適應發達商品交易的需要。沒有衍生金融產品,就不能充分發揮這一新型金融資產的市場融資、再融資功能和充分釋放金融市場的活力。可見,發達的金融體係和發達的資本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起著積極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功能。在現代化、市場化的、全球化大背景下,金融業的加快發展和趨於發達是一個大趨勢。

問題是貨幣信用事業的發展要適應實體經濟的需要,而不能聽任其自我膨脹,形成貨幣信用過度擴張。

信用,我們指的是銀行的信貸,以及資本市場上的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以及衍生金融產品等的買賣活動,這些買賣總與貨幣有關,因而,確切地說,這是貨幣信用。我們把貨幣信用過度擴張規定為:(1)社會資本過多流入和集中於金融領域,特別是股市;

(2)在金融自我循環中銀行和金融事業機構的過度發展;

(3)劣質或“有毒”的金融工具的使用和多次使用,即杠杆率過度增大。上述情況,意味著國民經濟活動中超出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貨幣信用交易活動量的過度增大,特別是金融虛擬資產交易量的過度擴大。

顯然地,上述貨幣信用過度擴張,鮮明體現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的發展中。如像,金融部門提供的信用1980年為5783億元,2002年初達9.6萬億元,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21%躍升為93%;消費者信用貸款2002年達7.9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7%。一方麵是金融業的不斷發展和信貸以及資本市場交易活動的急劇擴大,另一方麵,製造業則出現萎縮和移至國外。美國1998-2006年工業產值不斷下滑,工業中就業占總就業比重,50年代為50%,1998年下降為15%,2008年下降到10%以下,大量就業轉移到金融,以及商業零售、旅遊、物流等低端服務業,呈現出“去工業化”外觀。金融業的發展以及信貸與投資的擴大,意味著債務的增長和債務違約引發的信貸危機的產生。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材料,美國1998年1季度至2008年1季度債務增長狀況是:

金融業為128%;家庭為97%,約為15萬億美元;企業為65%,約為24萬億美元;州及地方政府為61%,約為4萬億美元;聯邦政府為9%,美國國債規模約為12萬億美元。美國總共債務規模達55萬億美元,為國內生產總值的3倍多,從而使美國經濟成為高債務經濟。特別是近10年中家庭債務翻番,其中住房債務的壞賬,導致次貸危機的產生。可見,美國經濟出現了超過實體經濟需要與承載能力的經濟過度金融化和虛擬經濟過度發展,與這種發展相伴隨的是實體經濟部門的萎縮。這種過度金融化和過度虛擬化的經濟,成為美國市場經濟模式的鮮明特征,可以稱之為金融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顯然地,經濟金融化過了頭,奧巴馬也宣稱要“重返實體經濟”。

四、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裏根主義:金融過度擴張的政策背景

金融活動的過度擴張與政府的自由主義政策密切相關。1980年裏根主政,實行放寬管製,聽任市場自由活動,人們稱之為裏根主義。(1)美國1913年創立了中央銀行製度——美聯儲。30年代美國加強了對銀行信貸活動的管理,如建立儲蓄賬戶的準備金製度,對銀行信貸利率上限進行管製。

80年以後取消了上述規定,實行銀行利率市場化,美聯儲的對商業銀行信貸的調控功能也由此減弱。(2)30年代設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政府為銀行存款提供保險並在危機時處理銀行破產事務。1933年實施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Glass-Stegall Act)規定銀行隻從事存貸業務以保護存款人利益,嚴禁銀行從事股權投資。這一法令在1999年被廢止。主流金融理論片麵宣稱:實行商業銀行業務多元化,有助於減少金融風險。

(3)1971年尼克鬆政府中止美元與黃金掛鉤製度。由於貨幣與黃金脫鉤,一方麵黃金自發調節貨幣供求功能喪失,另一方麵貨幣信用的擴張更加容易。

(4)在聽任金融自由創新的政策支持下,金融機構熱衷於開發衍生金融產品。一些大金融公司在高額利潤驅使下製造出一些“有毒的”金融衍生產品,後者在金融市場中的炒賣增值,誘發出更多的“有毒資產”產生和入市,由此增大了金融市場體係的風險。衍生金融產品入市成為引爆金融危機的直接動因。

(5)美國借助於美國霸權和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保持大量進口和貿易逆差,也就是以債務融資形式維持其國內的過度消費。作為債務的資產——國庫券、財政部擔保債券——的大量發行,進一步擴大了國內外的信貸活動。

(6)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形勢下,為了保持社會穩定和爭取選民,政府對不可持續的住房信貸實行自由放任和金融支持。1979年撒切爾提出“居者有其屋”,美國政治家、從裏根迄至小布什的曆屆總統,在競選中均作出保障居民住房的承諾。羅伯特·希勒說,政府“對居者有其屋的承諾不斷加碼”,放寬住房信貸是政府“這一政策的直接後果”。而且,應該看到美聯儲和政府聽任高風險私人住房信貸畸形發展,與其說是為了滿足居民的住房需求,不如說是適應了AIG等大公司獲取壟斷利潤的要求。

五、虛擬經濟運行機製與金融過度擴張

當代發達國家金融的過度擴張,其重要原因是市場經濟中金融化、虛擬化的機製。對此,我們略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