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切實啟動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健康複蘇(1 / 3)

一、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得成效,內生的經濟增長力量仍然軟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運行中表現出“一管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脹”的勢態。在20世紀80年代短缺經濟的大背景下,政府治理經濟過熱、抑製通脹的緊縮措施取得成效後,一旦采取適度擴張的宏觀政策,經濟就迅速地啟動和走向快速增長。1988年10月實行嚴峻的急刹車式的緊縮,1989年出現生產負增長,1990年生產進入低穀,在及時采取調整緊縮力度措施後,1991年出現快速複蘇,1992-1993年經濟進入超高速增長,兩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接近14%。這樣的“一放就活”的運行,表現出宏觀短缺勢態下,政策鬆動啟動經濟的有效性。

20世紀90年代經濟運行周期發生變化,出現了一輪經濟擴張——長期緊縮——長期複蘇的新的運行勢態。1993年6月,為了治理1992-1993年的經濟過熱,實行適度從緊的政策措施,由於避免急刹車式緊縮的負效應,采取逐步加強緊縮力度,使經濟逐漸降溫。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從1992年的14.2%,逐年回落到1997年的7.8%,零售物價漲幅從1994年的21.7%下降為1997年的0.8%,我國經濟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但是這是一次長達54個月的長緊縮,較之1988年10月至1990年底的緊縮期多32個月。

1997年我國已開始實行適度鬆動政策,在規範銀行行為和金融秩序中爭取發展,在控製重複建設、調整結構中爭取穩定增長。但是卻出現了經濟啟動維艱、增長下滑的勢態,增長率持續走低,由1997年的8.5%,下降為1998年的7.8%和1999年的7.1%。相伴隨的是物價出現持續負增長,1998為-2.6%,1999年為-3.0%,在我國出現了罕見的通貨緊縮。

1998年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並不斷加大政策力度,至2001年上半年發行長期國債3600億元,帶動配套資金7500億元,主要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取得積極效果。2000年經濟出現了“轉機”,增長速度加快,達到8%,通貨緊縮有所緩解,達到0.4個百分點的增幅;非國有的投資有了增長,集體經濟、個體經濟達到9%左右的增長。但是,我國企業和民間投資仍然疲軟,骨幹國有企業活力仍然不足,企業技改資金增長緩慢,特別是出現了農民實際收入的連年下降,市場商品過剩和有效需求“瓶頸”對經濟的製約仍未解除。上述情況表明,實行已屆四年的積極財政政策,盡管取得很大效果,但國民經濟依靠自身內生的增長力量仍然軟弱。它表現在企業與社會投資不足,增長不穩,即使是在2000年的出口增幅39%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在第四季度下降到7.5%,2001年初也呈下降趨勢。

我國經濟在2000年出現的“轉折”還未取得應有的良性發展,尚未實現健康複蘇。1997年以來的已曆時四年多的經濟啟動和複蘇的困難,是改革以來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應該深入地研究這一經濟運行的新情況,從經濟學理論的高度來弄清它的性質、原因。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應對之策,解決我國再生產的深層矛盾,促使新時期國民經濟保持必要速度,持續、健康地發展。

二、經濟啟動的困難——有效需求不足

經濟複蘇乏力和轉換到穩定增長遇到的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經濟處在過剩運行的大背景之下和麵對著內需不足的製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長期處在短缺運行勢態下,其特征是投資物品與消費物品供給的大範圍的和長期的緊缺。在計劃經濟時代,短缺運行表現為憑票證供應、排隊和黑市。在改革初始階段,短缺運行則表現為一快(熱)就脹。短缺實質是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失衡,其根子是快速增長的經濟及其旺盛的需求,受到供給不足的製約。發展中國家高速增長時期,經濟出現短缺運行是不可避免的。短缺經濟中增長擴大的空間窄,高增長勢必引起高通脹。在短缺運行勢態下,緊縮階段一旦結束和實行鬆動,走在供給前麵的需求就自動地拉動著經濟內生的自然增長,從而使經濟快速進入高漲。

20世紀90年代國民經濟運行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方麵由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以9%以上的增幅持續增長,供給能力大大增強;另一方麵,全麵的體製創新,特別是國有企業預算約束的硬化和行為的變化,因而,20世紀90年代中葉以來,國民經濟由過去的短缺運行逐步轉變為過剩運行。1997年底我國宏觀經濟實現軟著陸後,人們麵對著的不再是短缺經濟,而是商品供給過剩,庫存不斷增大,生產能力過剩,價格過度走低,平均利潤率畸低。過剩的實質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後者成為內生增長的主要障礙,並使政府采取的啟動和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難以取得滿意效果。社會主義國家也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嗎?眾所周知,有效需求不足是凱恩斯用於論述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後美國和西歐經濟的,這個命題及其一整套政府調節經濟的宏觀政策的提出,在西方經濟學中被稱為“凱恩斯革命”。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製度性的抑製群眾需求的根本障礙,這是資本主義國家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這樣的有效需求不足在社會主義國家也存在嗎?何況我國從1993年以來居民收入每年都在增長。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也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長,近年來增長也在10%左右,居民儲蓄存款年增數千億,目前達69000億。提出我國有效需求不足這一論題,開始理論界的認同者不多,人們喜歡稱之為“買方市場”。這一模糊用語難以對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運行出現的新情況、新勢態,在理論高度上予以說明。但是事實上的確出現了有效需求不足,出現居民儲蓄存款超常增大但難以轉化為投資和消費。近四年來采取多種政策、措施促進投資和消費,大力拉而動得不夠。社會投資老是疲軟,消費仍然不旺,現實經濟生活表明有效需求不足不僅是現實的存在,而且還是一個階段性現象。我國當前的有效需求不足可以稱為“轉型期的綜合症”,這是中國轉型過程中改革深化階段難以避免的,但也是階段性的,隻要政策對頭,措施得當,是可以加以緩解的。我國轉型期有效需求不足根本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製度性的有效需求不足。我國主要是改革沒到位及經濟機製不完善引起的問題,是一個前進中的問題,不是製度問題。我認為,說中國是過剩經濟,這不是科學的命題,應該說這是“經濟運行中的過剩階段”或稱之為“經濟過剩運行”。當前的過剩運行是改革深化多種矛盾交織的表現,也將隨改革的逐步到位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