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蘇聯的垮台(4)(1 / 1)

第八十七章蘇聯的垮台(4)

其實在蘇聯的內部,早在戈爾巴喬夫上台之時,很多掌握絕對權力的高層,並不是很聽從他的改革計劃的,甚至從心底抵觸!

然而,有著一顆激進改革心的戈爾巴喬夫經過幾次大規模清洗活動,逐步掌握蘇共大權!

有人說,認為戈爾巴喬夫是蘇東劇變的罪魁,是社會主義的叛徒。使得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把蘇聯解體的原因過多地甚至全部歸咎於戈爾巴喬夫一個人。

這種想法顯然是不太正確的,早在七八十年代之初,蘇聯國內就已經開始產生了體製僵化、經濟衰退等一係列的社會矛盾。

十月革命的勝利,固然不一定像過去蘇聯教科書所說“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但無需諱言,它也絕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權轉手,它的世界意義在於,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開辟了一條非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嚐試。

在蘇聯,這一偉大的社會實驗曾經取得過輝煌,但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不過“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製,是一種高度集中和集權的體製。這種體製,為應對國內外緊張局勢,能集中一切人力、財力、物力,適應備戰和應戰的需要,取得工業化和增強國防實力的顯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時間裏使蘇聯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國。

然而這種體製嚴重背離現代經濟的發展規律,壓抑了地方、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加上它在政治上無情地消滅各種反對派和壓製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以及意識形態方麵的嚴密控製,使整個社會處於僵化、封閉和麻木的狀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時代主題逐漸向著和平與發展轉移,這種體製使經濟發展緩慢,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失調更加嚴重,製度性的弊端進一步凸現。

顯然,這種體製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國建成現代化民主國家的曆史性任務,反而使俄國在同資本主義的世界性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如果說十月革命後出現了“一球兩製”的新格局的話,那麼,半個多世紀的比較和競賽,沒有顯示蘇式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種體製未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支持和擁護,這是蘇聯解體的根本性原因。

不容忽視的是,自戈爾巴喬夫改革以來,東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蘇聯人民得到一個了解西方、與西方國家生活水平作比較的機會,由於蘇聯計劃經濟體製下長期存在短缺經濟,使國內民眾看到自己國家與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對本國當政者的不滿和對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從而為西方和平演變打開了方便之門。

西方大國除有計劃地對外滲透、進行和平演變外,特別提到美國誘使蘇聯擴軍備戰,開展兩國間的軍備競賽,使國家財力過多地投入國防軍事預算,加劇了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特別是勃列日涅夫時期窮兵黷武,發動侵略阿富汗戰爭,使國防軍事開支猛增,國內各類矛盾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