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開始學習紋身了,最先學的是畫線條,在很薄而又透明的類似牛皮紙上麵臨摹簡單的圖案,目的是為了以後割線時清晰流暢。
一開始青還抱著小時候多少有過畫畫方麵的愛好,現在學起來應該不算太難的心態,沒想到一上手並不是那麼回事。首先是下筆的時候手會發抖,導致線條斷斷續續,毫無流暢可言;然後握筆的姿勢不正確,處理線條的連接和轉彎不夠靈活。
良師傅倒沒有嚴厲批評,隻是委婉地說換種姿勢拿筆可能會更好。雖然她自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可畢竟早已過了學習握筆的年齡,這個錯誤的習慣保持了二十幾年,改談何容易?
青一邊努力矯正握筆的姿勢,一邊忍不住想起小時候和鄰居家孩子一起做作業的情景:別人的父母握著孩子的手一筆一劃地耐心教導,自己在一旁隻有眼巴巴的看著,根本不敢奢望擁有同樣的幸福。雖然從小習慣了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可內心對別人有多羨慕就對自己的父母有多渴望。
究竟父母為什麼拋棄她?這個問題即使問奶奶也無法得到答案。因為青是奶奶從外地撿回來的。
說起來奶奶也是個可憐的人。原本有個平凡而溫馨的家庭,丈夫和已經成年的兒子卻在一次出遠門的時候遇到暴亂意外喪命了。正是處理完家人的後事,在回程的火車站奶奶遇到了青:
當時青才剛出生幾天,被放在火車站門口的角落裏。奶奶悲痛欲絕地捧著骨灰盒,準備買票帶“親人”回家。剛一走進車站就傳來了孩子的啼哭聲,循著哭聲望去看到一群人圍在那看什麼,冥冥中似乎有股力量牽引她走了過去。第一眼看到麵前這個被遺棄的嬰孩,奶奶立刻覺得這是上天可憐她,賜與她的安慰。於是,這個已近花甲之年的老婦人便將性命堪憂的嬰兒帶回了大西北,以祖孫的身份相依為命,並給她取名為“青”。
奶奶雖然是個大字不識的農婦,沒辦法在學業上給予她任何幫助,但在生活中卻對她無微不至。村裏人都知道青是撿來的,可從小到大從來沒有人欺負過她。大家既尊重奶奶的為人,也同情她們的遭遇,更清楚奶奶將她當成了親人生命的延續。
西北是個清苦的地方,農民們的經濟來源就指望著幾塊貧瘠的黃土地。即使奶奶再精打細算,節衣縮食,麵對每年水漲船高的學費和各種開支還是顯得力不從心。青不忍心看奶奶繼續操勞辛苦下去,中專畢業後就再也不肯讀書了。
輟學後的青在縣城做過售貨員,在超市收過銀,還在小公司當過辦公室文員。不管在哪上班,每次發工資她都把薪水原封不動地拿回去給奶奶,看到奶奶臉上欣慰的表情是她最大的幸福。更令她感到幸福的是在上班的地方遇到了那個她以為能托付終身的人。那是個相貌出眾,而又活潑開朗的男孩。他像一束陽光,照亮了她心裏的每個角落。最重要的是男孩一聽說她的身世不僅沒有嫌棄,還承諾以後會和她一起孝順奶奶,並加倍對她好,以彌補她缺失的愛。
奶奶也十分為她高興,經常叫她帶男孩回去玩。有空的時候,他們一起圍坐在奶奶身旁,拉著她的手憧憬未來生活的樣子。那個時候奶奶不僅笑意盈盈地看他們嬉鬧,還會傳授一些她自己的生活經驗,甚至暗地裏悄悄籌備起了青的嫁妝。
生活似乎在朝好的方向發展。她以為自己終於得到了上天的眷顧,在不久的將來會擁有一個美滿的小家庭,可以讓奶奶在平靜幸福的生活中安享晚年。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男孩卻從未帶她回家見過父母,更不曾提到結婚的事。女孩的矜持令她不好催促,隻能在各種暗示後一等再等。就算奶奶問起,也隻好找理由敷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