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時令水果,他們家莊子上夏天送進京的鮮果、家裏廚子燉的肉、魚,給天子講課賜下來的鮮藕、海味,都叫他禍禍了一通。

李老師、王狀元、張國舅和弟妹家都快叫他的罐頭吃傷了;給他寫稿的作者——特指費狀元——更是看見罐頭就想皺眉。九邊的外祖家、楊一清大佬、王聖人,嫁到四川的嬌姐,前兩年中試後到外地任知縣的崔和……在兩三個月之後也收著了這份表禮,同樣連吃帶送了好一陣子罐頭菜。

在外地住著,就不像京裏人那麼挑剔。

雖說崔燮的罐頭沒多好吃,崔家廚子手藝也隻是中平,可軍中哪兒供得起那麼多鮮果和熱騰騰的炒菜?四川、西北哪兒吃的著家鄉的味道?

魚肉燒得一般,那也是肉;拿糖汁醃的果子都是家鄉特有的,能吃出鄉情!

他們紛紛寫信回來,把罐頭誇得像朵花兒似的,希望他明年送禮還能送些來。邊關那些人裏想要多些肉罐頭,嬌姐、和哥都在南方富裕縣城住著,更喜歡家鄉風味濃厚的山楂、白桃罐頭。

崔燮自己也在家裏吃了好久的罐頭,不斷試著它們的保存期,調整消毒、殺菌方法。

調到最後,仍是寫了長篇論文進呈天子。

弘治天子吃的是他試遍親友,改了不知多少回口味做成的白桃罐頭,甜美甘滑,跟當初禍害自己家人的儼然已經不是一個東西了。宮中上下嚐過都覺著不錯,放幾天再吃,仍是一樣的甜美,比醃的桃幹、桃脯又水潤鮮甜,自然對罐頭生出了無限好感。

天子龍顏大悅,又看他的奏疏,亦覺著極有道理。

往後南方供來的水果、鮮魚,不必做成幹貨,亦不必千裏迢迢耗費人力搶運,隻消當場醃漬或煮熟了,不就方便運進宮了麼?

且這玻璃會燒的人多了,也不是當初那貴得嚇人的東西了,比細瓷的還便宜些。百姓們收了多的果蔬吃不完,若能做成罐頭,就不用怕它賣不出去,隻能爛在地裏了。待到轉年青黃不接的日子,百姓們家裏有秋冬存下的吃食,或摻著飯吃,或以之換錢糧,也能支應過春天。

天子終於見到了橡膠除了做計生用品和玩具之外的用處,滿意地批了他的奏疏,並命戶部選出地氣溫暖濕潤,類似新大陸密林的地方試種橡膠。

其實橡膠和金雞納樹生長條件差不多,戶尚就往雲南一指,請旨由雲南布政司負責此事。

雲南做了多年流放之地,這兩年自出了禦麥,又種了天子欽命的金雞納樹和橡膠樹,儼然要翻身變成刷政績的寶地了!

連年隻見雲南布政升遷,其他地方的布政使如何忍得?

福建左布政胡韶便搶著上疏攬下此事,陳說福建海外極近處有大島,土人名台灣,其上地氣濕熱,亦有大片叢林,正合種植新大陸移栽來的珍材良藥。

廣東、廣西二藩布政使不甘人後,也上疏奏明海外有大島,土人藩居,可種異樹。隻是兩廣都鄰著外頭那島,據島種樹的請求天子都同意了,兩家的功勞卻還得爭一爭。

弘治天子吃著崔燮做的罐頭,宮裏禦膳房用上了有橡膠圈的高壓鍋,宮中上下都習慣了拍球健身,鑾駕也裹上了橡膠車胎……

不光為皇家自己用,更重要的是,大明百姓需要更多的金雞納樹皮治瘧疾等重癥呢!

天子召人廷議了幾回,終究決斷道︰「便令人於島上栽種,遣沿海相近衛所派船護送,不許外國船隻隨意接近諸島!」

但橡膠樹種下之後,前幾年不能出膠,朝野所需,隻能再叫人往當地索貢了。

=======================

這是大明第一次與印第安大陸通航,自此以後,兩片大陸就再也沒中斷過往來。

印第安的黃金、橡膠、野牛肉、皮、羊駝毛和中國船工用當地橡木製成的巨型海舟源源不絕地運往中國;而大明回饋的,則是文字、服飾、禮儀,教他們築起明式的城池、房屋,和一次次地在歐洲殖民者的槍炮下保護這些部落。

明武宗正德五年,蒸汽機誕生,首先用在了大明水師的航船上,製成由明輪與螺旋槳共同推動的一代蒸氣機船。中國與全世界的往來越發頻繁,大明水師為各洲、各國附於大明朝貢體係下的使團護航,驅逐海盜,成了大航海時代的最強音。

十年後,最早提出蒸汽機思路,指導發明蒸汽機的首輔崔燮與錦衣衛指揮使謝瑛乘蒸汽機船出海,後不知所蹤,至今仍是明代考古史上一大迷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