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19年, 正德元年。

弘治天子在位三十年而崩, 傳位至長子朱厚照, 改元正德。尊張皇後為皇太後, 冊封元妃王氏為皇後, 立元子載垠為皇太子。

二皇子朱厚煒得封蔚王, 公主朱秀榮封太康長公主。

正德憐愛弟妹, 欲使他們長在京中孝順母親張太後,便在城中建蔚王府,令蔚王兼任國子監西學館提點, 替自己主持編纂算數、農經、格致等泰西學科的書籍。太康公主的駙馬趙生是國子監譯字生,也跟著蔚王研究西學。

到了新朝,閣老們依例都要辭一遍官, 天子依例要挽留一回。

弘治朝的首輔劉健於弘治年間便因年邁而主動辭官, 回鄉養老了。繼任的首輔李東陽因體弱多病,便借此機會堅定地辭了官, 而剩下兩位閣老謝遷、程敏政年紀都在七旬上下, 也到了該務色繼任者的時代。

新朝也該選新閣老了。

內閣四員滿額, 三人內閣也是常態, 不過如今內閣不僅人少, 閣老們也都在弘治朝辛苦多年, 精力不濟,還該多選一位。

謝遷、程敏政會同吏部、兵部二尚書,大九卿, 及五品以上科道言員共舉廷推, 公推了崔燮、楊廷和二人備為內閣,並以張元禎陪上。

正德天子便指了崔燮、楊廷和以翰林院學士的身份入閣。

李老師剛當閣老時,崔燮便摩拳擦掌地準備平倭,不過當時外有胡馬窺疆,內有災荒頻發,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而今他自己當上了閣老,皇位上坐的皇帝又是好大喜功出名的朱厚照,他還用顧忌什麼?

當然是顧忌一眼沒看住,這熊孩子自己出海了呀!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當閣老不知愁事多。

崔閣老比當今所有臣子都知道朱厚照在曆史上的形象。在別人都以為又要來一位太平天子時,就叫謝瑛趕緊把錦衣衛巡察皇城的工作再安排細致些,巡邏人員中多多安插不畏皇權的人。

出乎意料的是,這位新皇竟安安穩穩地在宮裏待住了,竟沒打算和國舅們一起走訪邊關,看看北方的察合台汗國。他仿佛繼成了父親的沉穩性情,勤心理政,不輟早朝、經筵,常開日講。朝政之外,每天隻看看邊報,按月翻翻新出的《塞上英雄傳》《塞上風雲》就滿足了。

日子久了,崔燮終於敢相信,這位曆史上沒什麼好名聲的天子已徹底扭轉性情,不再好大喜功了。

他把精力從朱厚照身上撤回來,上書請太子出閣讀書。

正德天子從小受著他的教育,知道他和別的先生不同,元子交到他手裏,不會像自己少時般受盡題山文海之苦,當下便允了奏章,又加他個詹事府詹事之銜,讓他總管東宮事務。

崔燮這三朝元老的身份之上,又加了個三朝皇子師之名,居安齋的科舉筆記、模考試卷、考場經驗集賣得更興頭了。連同他指導研究出的高壓鍋、罐頭、鬆緊帶、橡膠鞋底和輪胎,因冠了個“閣老”之名,也添了一圈光環。

不僅本國人,外國使者、商人來到中國,都要捎這些東西回國。

朝鮮這個年年來朝,年年給點薄貢便厚著臉皮大求封賞,連天子都忍不住下旨命他們三年一朝的國家不提,琉球、安南、占城、暹羅、麻喇加等國都紛紛來大明上貢,求允許他們進港購買新出特產。

這些東西技術含量其實不高,但貴在橡膠難得。隻有大明兩座海島與雲南有膠林,原產地印第安遠在海外,太平洋黑潮又把持在大明水師手中,其他國家很難弄到。

小國靠朝貢,靠大明封賜或貿易購得這些珍品,而不肯納入明朝封貢體係的地方,就難免動了別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