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天津有三絕,世人皆知,那便是聞名海內外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了。可恐怕世人不知,這天津衛還有一宗特產,也是他處難尋,天津僅有的——混混。混混又稱“混星子”、“沒來由”自稱“耍人的”。皆是悍不畏死之輩,結黨成群。他們有組織,多則百十人,少則一二十個人聚在一處,租間民房住下,稱作“鍋夥”。這等人不事勞動,僅憑一身骨頭扛揍,一派言語驚人,混跡於茶樓酒肆、賭場妓院之中。其中不乏精明豪橫之徒,竟能以成家立業,揚名立萬,躋身於士紳之列。
天津坊間混混傳聞極多,大抵都是些“賣味”鬥狠的故事,爭行奪市的傳說。民國二年,有兩幫混混為爭海河上一個渡口,約了在河邊比試。雙方鍋夥各三四十人,頭天晚上便抽好了死簽,定下了下場的人手。次日清晨便在在河邊擺下了油鍋,鍋下燃著大火,鍋內的滾油,咕嘟嘟的冒著黑煙,人離著五六步便覺著熱氣灼麵,臉上的汗毛都被烤的卷曲起來。這時隻見左手邊人群中走出一大漢,踏上搭於鍋邊的跳板,俯下身去,麵色凝重,略一遲疑,便一咬牙,伸出右手,急速於鍋中撈出一個大洋來。那手入油時候,隻聽“刺啦”一聲,出油是已經自手肘以下的小臂手掌外皮半熟了,眼見著一隻手臂算是廢了。自家人群中傳來一陣叫好歡呼。
幾個破囉嗓子直叫“三哥好樣的”“是條漢子”等語。那大漢麵色慘白,額頭大汗直流,勉強衝眾人一笑,隻是那笑容比哭還難看,說不出的恐怖。剛要起身,便仰麵栽倒在跳板上,卻是疼昏過去了。己方人等一擁而上,把人抱下跳板,這才免去其滾落油鍋之禍。
另一方見狀也不示弱,大呼小叫中,人群內走出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女孩,穿著紅布都兜肚,頭上豎著衝天的小辮,粉團一樣的人兒。隻見她從從容容走上跳板,盤坐於跳板之上,伸出蓮藕節也似的左臂,於眾目睽睽之下將手伸入油中,來回和弄幾下,大叫一聲,“油太涼了,加火!”眾人皆驚,竟一時無人出聲音,待到那女孩把手從油中拿出來之時,手指連同半個手掌卻留在了鍋內——炸糊了!於是勝負立分,擺渡易主自不在話下。
這一傳說流傳極廣,至今天津上年紀的老人還都知道,隻是那女孩到底姓甚名誰,是誰家閨女,後來結局怎樣卻無從稽考了。天津衛的混混豪橫由此可見一斑1937年,日本鬼子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與我二十九軍激戰於北京盧溝橋,侵華戰爭全麵爆發。天津各界紛紛捐款捐物支持抗戰。城中百姓,聽得日本人厲害,二十九軍將士雖浴血奮戰,頑強抵抗,但傷亡慘重,堪堪不敵,天津城岌岌可危。城中百姓不免人心惶惶心中忐忑。有膽小者紛紛攜妻帶子,舉家南遷,投親靠友,躲避戰禍。隻是遷出之人必竟是少數,那些無親可投,無友可靠之人,日子還是要過。於是這街上雖然比之從前冷落了許多,但也還稀稀疏疏的有幾個行人,買賣鋪戶也還勉強開張支撐著。
這不,在這估衣街上,自西而東走來一位爺。這位爺看上去便與眾不同,身穿一身青色褲褂,一件青洋縐的長衫披在身上,敞胸露懷,不係扣子,腰間紮著白洋縐的褡包,藍布襪子塔拉著一雙青色半新布鞋,鞋後跟早就被他踩得倒了。邁左腿,拖拉著右腿,看似殘疾一般。左手舉這個鳥籠子,籠內是隻畫眉,卻是蔫頭耷拉腦的,似是耐不住這仲夏的悶熱。那鳥的主人確實好似不怕熱一般,雖是滿頭大汗,衣裳全透,卻依舊走的慢慢悠悠,把各瘸子步走個有模有樣的。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一身標準的混混做派。
若在平時,路人有識得此人的,必是一聲“張二爺”的招呼,那張二爺也必是一串“爺爺爺”的回應。於是二人寒暄一陣,拱手告辭,各走各的。這也算的是天津街麵上的一景,別處可是看不到。
這張二爺本是個孤兒,在家中到底排行老幾,有無兄弟姊妹自家也是不知。可是天津為逢人便叫二爺的習俗由來已久,就便似北京爺們都叫大爺一般。
北京人稱呼大爺,這大字叫的十分的含混,發“的”的音還是四聲。隻有在罵人的時候才把這“大爺”二字說的十分的清楚,不過意思卻是全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