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慫西遊(1 / 1)

第一次接觸西遊記,應該是一九九零年,那時候,我才五歲,家裏人給我買了個金箍棒,白色的空心塑料管,中間部分貼了個紅色的塑料紙。

記得小時候跟著爺爺去礦廠的圖書館看過幾本關於西遊記的小人書,《雲棧收八戒》、《變法鬥三仙》、《巧鬥黃袍怪》、以及我印象最深的那本《獅駝伏三魔》,精美的畫工讓我覺得比看電視劇都精彩,每次去圖書館我都要看一遍。

86版的西遊記每年的暑假都會放,我至少也看了也有三四遍,新版的張紀中版的我也看過,街機的西遊記釋厄傳我也投了不少的幣,日漫的最遊記我追了好幾年,可我們家裏真正的西遊記迷不是我,是我爸。

要說我爸,雖然因為殘疾聽不到聲音,但隻要打開電視,那遙控器的作用就是調台找西遊記的,什麼版本的都可以,六小齡童的,張衛健的,陳浩民的,吳樾的,隻要是西遊記,我爸就看,就連動畫片的都看,聽不見聲音,哪怕沒有字幕也看。

說實話,那個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的動畫片我隻看過幾集,我爸可是刷了好幾遍的,就連當年那個一個鏡頭放三遍的西遊記我爸也都看過全集。重播幾遍無所謂,演到第幾集也沒關係,隻要調台調到了就看。

後來有了智能電視,我爸也看了比較時髦的,星爺的降魔徐克的伏妖,郭富城的白骨精女兒國,甄子丹的大鬧天空,以及動畫片的大聖歸來我爸也都看了。

這麼多年來的耳濡目染,我對西遊記也有了特殊的情感。可現在這個快餐的時代,還會有多少人認認真真的捧起一本《西遊記》,好好讀一讀古人筆下描繪的那個神州世界,說實話,我不會。

雖然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西遊記》我讀過,但是沒讀完,早早的就買了這本書,可看了好幾年才看到比丘國,快節奏的工作與生活讓我遠離了書本,現在書架上的那本西遊已經好幾年沒翻過了,書簽一直夾在比丘國。

這麼說起來似乎很矛盾,嘴上說著自己喜歡西遊記,可卻沒認真的讀過書,可偏偏就是這樣,很多人都說自己喜歡西遊記,喜歡孫悟空,可事實呢,或許他隻是喜歡賤賤的至尊寶,還有突然從草叢跳出來秒脆皮的打野猴。

西遊記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題材,無論什麼時候拍西遊故事都會有人看,同樣,不用翻書,西遊記裏的那些故事也是人人都知道,無論怎麼改編,西遊記的故事就隻有那些,比較知名的段落也就那幾個。

在電視電影院看過了這麼多關於西遊記的影視作品,我也幻想著一個自己視角的西遊世界,親自去走一遭取經之路,拍電影電視劇不實際,我還房貸都有壓力,隻能選擇寫成一個故事。

網絡上的西遊記同人小說多如牛毛,有許多都被奉為神作,而我的西遊故事依舊是從東土大唐出發,一個師父三個徒弟,經曆種種磨難,最後取經成功,其實我就是一邊翻著西遊記的原著一邊在寫。

西遊嘛,還能怎麼寫,反正不能寫到最後是三分歸一統,不管怎麼改,西遊就是西遊,改的太偏,就沒有西遊的味道了。

我想寫自己的西遊,又不想偏離西遊的軌道,總不能寫個火影忍者的同人寫成鳴人當上海賊王吧。

我不是一個勇敢的戰士,我做不了孫悟空,把自己變成豬頭心裏也是很抵觸的,雖然已經有些脫發,可我真的不想擁有沙和尚那樣的地中海發型,等我頭發掉的差不多了,我就學徐崢、徐錦江,剃個光頭,所以在我的故事裏,我是光頭,我是唐僧。

書名一開始是想用《我去!西遊!》,但是縱橫的書名不允許有標點,想了幾個名字,最終改成了《慫西遊》,真的慫嗎,可能是真的有點慫,畢竟唐僧這個人物在書中就很慫。

可是慫這個字,也是我重走取經的態度,從心出發,用自己的態度去麵對這一路的神魔,用自己的心去走這一趟取經之路,聽從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也不怕被人笑話,我的高中畢業證還是補考了兩次最後作弊才拿到的,故事能寫成什麼樣子我自己都不知道,就我肚子裏這幾滴早就幹成渣的墨水,文化水平有限,能讓人讀懂我在說什麼就滿足了。

既然選擇了慫,就一慫到底,慫著寫,慫著去西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