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8月28日(農曆)生於漢口福建街。祖籍,漢川縣南河渡。

(父親李書城,1900年在漢口私人作坊當學徒,1938年以前,是漢口濟既水電公司職工。卒於1953年。哥哥李少卿,武漢市一米廠會計。)

1930年—1932年:在漢口讀私塾。

1932年—1933年:市立二小讀書。

1934年:12歲,拜師王月芳學藝。(王月芳,男,1912年江秋屏戲班當紅演員,工花旦,兼工小生。1935年去世。)

1935年:拜師王春祥。倒倉期間,兼習文、武場,從打小鑼開始,學會了司鼓、拉京胡。

(王春祥,王家戲班班主,生於1899年,卒於1943年。擅演濟公戲,兼發本子,“楚劇同學研究會”候補理事。其女王明芝,是楚劇較早的坤旦演員。)

1938年:在新市場登台演戲。先演店家,跑龍套,逐步唱些奶生戲,如《安安送米》(飾安安)、《小教子》、《大教子》、《清風亭》(飾張繼保)之類。1938年年底,在滿春戲園為楚劇著名演員陶古鵬操琴,曆時一年。

1939年—1940年:在滿春戲園開始演二路角色,與陶古鵬、葉惠樓等同台。1940年,首次在共和舞台獨立領班,改藝名李雅樵。上演《武鬆殺嫂》等劇,飾武鬆。

1940年—1942年:在新市場演戲。

1942年—1943年:在武昌首義公園協和舞台演出。

1944年—1945年:在漢口大智戲園、滿春戲園演出各半年、一年。

1946年:在美成戲院演出,擔任後台經理。上演《訪友》(飾梁山伯)、《白扇記》(飾小漁網),連台本戲《七俠五義》(飾展昭、白玉堂、包公、蔣平)、《征東》、《征西》(飾薛仁貴、薛丁山、楊樊)等戲。這一時期,與之合作的演員有:張雲霞、蔡藝飛、筱豔雲、筱玉魂等。

9月,沈雲陔、高月樓所在的問藝楚劇二隊返回武漢,與關嘯彬為首的建藝楚劇團合並為問藝楚劇團,在民樂戲園上演《薛仁貴征東》等戲。與此同時,李雅樵在“美成”上演《薛丁山征西》並在《樊梨花》一本中出演樊梨花。

1947年:上半年,在天仙戲園演出並擔任後台經理,上演武戲《哪吒鬧海》(飾哪吒),演漢劇《打鼓罵曹》(飾禰衡)、《二王圖》(飾趙匡義),京劇的關公戲《華容道》、《過五關》(飾關公)以及濟公戲《濟公活佛》(飾濟公),並請京劇武行師傅教戲並演出。經常上演的劇目還有:《送香茶》(飾保童、趙寵)、《大遊龜山》(田玉川、田雲山)、《大辭店》(胡晏昌)、《二戲樓》、《天寶圖》、《九人頭》、《胡奎賣人頭》、《玉蓮汲水》等戲。先後與張玉魂、花豔秋、陶德安、張雲霞、塗惠雲等合作。

9月,李雅樵、錢德森、王天佑、楊少華等五人,合並到沈雲陔所在的問藝楚劇團,開始在民樂劇院與高月樓、沈雲陔、關嘯彬共事。上演連台本戲《打潼關》、《七俠五義》、《征東》、《征西》、《瀟湘夜雨》等戲。

1948年:在“民樂”戲園,參師著名演員章炳炎。

1949年:2月,與高蘭珍結婚,成為楚劇表演藝術家高月樓的女婿,翁婿成師徒、父子,同台獻藝。(嶽母:胡文卿。)

1950年:2月和7月,武漢市楚劇工作團一團、二團先後成國營編製,李雅樵在二團擔任副團長,團長為沈雲陔。

1951年:4月18日,梅蘭芳率團抵漢,武漢市楚劇工作第二團演出《金田起義》,招待梅蘭芳劇團全體成員,沈雲陔飾蕭三娘、李雅樵飾蕭朝貴。沈雲陔向梅蘭芳介紹了楚劇。

7月,楚劇工作團一團、二團合並,成立國營武漢市楚劇工作團,沈雲陔任團長,王若愚、袁壁玉、李雅樵、熊劍嘯任副團長。李在新戲中上演的角色有:《逼上梁山》中的林衝、《九件衣》中的花二、《太平天國》中的石達開、《紅娘子》中的李信。

1952年:夏,與吳天保合演漢劇《戰樊城》。

9月,中南地區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開幕,與關嘯彬演出《百日緣》,飾董永,獲表演三等獎。10月,《百日緣》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表演三等獎。會後,由團長崔嵬帶隊,組成有楚劇、湘劇、桂劇、湖南花鼓戲、常德漢劇在內的中南戲曲代表團,先後到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天津、上海等省市演出,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演出曆時三月。在與關嘯彬合作的《百日緣》中,對楚劇“仙腔”的創腔及唱法,作了有成效的嚐試,摸索出“仙腔”導板和搖板,對楚劇聲腔的運用是一次新的貢獻。

1953年:《棠棣之花》上演,在劇中飾聶政,沈雲陔飾聶瑩,高月樓飾說書人,演出效果空前強烈。

3月,楚劇工會成立,李雅樵被選為副會長。

楚劇《寶蓮燈》首演,高月樓、沈雲陔主演,李雅樵飾沉香。

10月4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慰問。李雅樵等楚、漢劇演員組成赴朝慰問第八分團,李雅樵擔任副團長。在近三個月的時間裏,共演出122場。楚劇劇目有《葛麻》、《百日緣》、《羅漢錢》、《蝴蝶杯》等。回國後繼續參加赴華南慰問團巡回演出。上演楚劇《打金枝》,在以後的二十多年間,對原來由高月樓演出唐王所創的唱腔作了重新設計,將楚劇男迓腔在行腔和唱法乃至全劇的藝術處理上,作了卓有成就的創造,《打金枝》最終形成李雅樵藝術流派的經典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