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1 / 1)

寫作無需文憑。作家有大有小,但我從沒遇到自稱專科作家、本科作家或研究生作家的同行,也沒碰上不看作品先驗文憑的編輯。可惜的是,這個常識在文字以外的世界仍未通行。我當初提筆,一是從小就有的興趣,二是我沒文憑,多數時間找不到像樣的工作,三是我也漸漸發現,常人眼中的“像樣工作”並不適合自己。文字或語言,是我唯一的“技能”,靠它暫時活著,沒有什麼難為情,就像鞋匠補鞋,廚師炒菜,裁縫做衣。盡管前途難卜,盡管朝不保夕,盡管至今沒有立錐之地,不時還得靠人接濟,我還是很高興做一回自己想做的人,但也時刻提醒自我:作家,尤其獨立作家,不必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更不應該自我膨脹。

《愛與希望的小街》,原是我的上一本小書《考工記》的續集。本書完稿後,鑒於這兩本書的背景相似,內容連貫,尤其筆下人和事,都跟作者有這樣那樣牽扯,我決定聽從出版社建議,把兩書盡可能合而為一,不僅讓前些年自己的這類寫作告一段落,也給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讀本。然而,我愈來愈不喜歡“個人史”“回憶錄”這類整齊劃一的標簽,所以一方麵紀實,一方麵也盡量向文學靠攏。除了早期某些文字,我後來寫的大多數篇章不再過多評論,而是盡可能忠實再現。我的文字也愈來愈簡單;這一簡單並非刻意,而是符合這幾年(包括今後)我的生存狀態。讀完本書,讀者不難發現,書中人物,不論至親還是好友,要麼早登鬼簿,要麼已跟作者相忘於江湖。但我必須說明,寫到他們時,作者並無惡意,也不回避自己的愚笨。

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在本文開頭提醒自我:作家不必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本書書名,靈感得自日本導演大島渚的早期電影《愛與希望的街》。電影中的窮街陋巷,讓我想起早年跟祖母住過的小街。

我在這條小街慢慢長大,感受愛與希望,體會恨與絕望。我們的左鄰右舍多為無權無勢的弱者,我是他們的一員。等到成人,我有機會接近權勢和財富,雖然短暫著迷,但我最終還是站回無權無勢的弱者一方,我仍是他們的一員,哪怕這條小街名存實亡。

本書寫到的人物,不論我視為至親的祖母還是讓我愛恨交加的父母,不論管製分子還是知識青年,不論從前同學還是過去同事,不論聯防隊員還是日式酒吧的媽媽桑,既是常人,又是常人眼中(或他們自己眼中)的失敗者或畸零人。每個人都很獨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的文學版本未必“權威”。我筆下的自己,也隻是我眼中的自己。我筆下的失敗者或畸零人,無論在世與否,他們若肯動筆,或許又是別樣光景。

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