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中隱藏的是對典範楷模的抗拒和對規矩工整的叛逆。
漢字的美妙,是比世上別的文字多了一種視覺上的美感。日文、阿拉伯文等東方文字也有意境,相比之下,歐洲文字就隻剩下簡單的表意功能了。
《漢字書法之美》從審美角度談漢字,作者蔣勳是近年來頗受兩岸歡迎的美學家。他文筆好,作品大多溫情唯美,學術方式有點像宗白華,並不是特別的係統化和理論化,著重於日常生活中就能感知和體味到的美學。
蔣勳說,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與拚音字母相比,象形文字更注重造型,這也正是它的審美效果之所在。書中很多觀點相當有趣,比如講到蒙恬造筆的故事。中國早在秦朝之前就有毛筆,但蒙恬改造了毛筆的形式,在它的中間加上了中鋒,這樣寫出來的字就大不一樣了。筆鋒創造出漢字特殊的效果,使線條流暢動感,從此走向隸書的點捺頓挫和行草的波磔飛揚。雖然歐洲也有毛筆,但他們主要用來畫畫,與中國書法的感覺完全不同。
書中提到王羲之,作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曆來被公認為中國之最。但蔣勳更注重的是王羲之第一次有了將漢字的表意功能趨向審美功能的自覺,這個轉折點就是他的行草。行草是一種不太容易辨認的字體,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損失了漢字的表意示意的功能,但也因此更強調自身的美感,正是這一點使王羲之成為第一個具有審美自覺的書法家。
作者還認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其實隻是篇草稿,因為它上麵有塗改的痕跡;而有“天下行書第二”之稱的唐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也是草稿,“天下行書第三”北宋蘇東坡寫的《寒食帖》還是草稿。這也許是解開行草美學的關鍵所在。蔣勳認為,行草中隱藏的是對典範楷模的抗拒和對規矩工整的叛逆,它在充分認知了楷書的規矩之後,大膽地遊走於主流體製之外,筆隨心行——心事比技巧重要。
作者從美學角度對書法的解讀不乏創新之處,比如過去書法史上有碑學、帖學之分。蔣勳認為,其實二者的區別不僅在於審美風格,還在於所使用的材料。比如我們都認為,魏晉時的書法家有今天所說的帖學風範,但當他們刻碑時,還是會老老實實地用碑學。所以蔣勳認為,不如簡單地回到用材質去區分。
作者所關注的書法美學體係也獨創一格,很多人可能更注重“永字八法”,而他最關注的是衛夫人的《筆陣圖》。傳說衛夫人曾教過王羲之寫字,並傳下了“高峰墜石”之為點、“千裏陣雲”是一橫、“萬歲枯藤”是一豎等口訣。蔣勳就圍繞這些基本概念談書法的美,最後將書法美學與生活的美學聯係在一起。
可惜今天能夠領略這種美學的人不多。以前的古代建築如山海關,因為上頭有“天下第一關”五個方方正正的大字,那種雄偉氣勢立刻就出來了。而今天的一些現代建築上,哪怕是領導或名人題字,也很少有這種相得益彰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