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每一篇短篇小說都像是一部長篇小說的水庫,裏麵儲藏了很多東西。
中國內地最早出版的艾麗絲·門羅的著作是《逃離》,一些敏銳的文學評論家已從中發現貫穿她一生創作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門羅每篇短篇小說其實都像長篇小說,都具有寫成長篇小說的潛質,隻不過她沒有那樣做。她的每一篇短篇小說都像是一部長篇小說的水庫,裏麵儲藏了很多東西。這是說她的短篇小說是發育不全的長篇小說嗎?不是,而是說她的短篇小說蘊藏著很多可能性,隻是她沒有過度去展開,筆法非常經濟。
這種筆法使得門羅的小說更有味道和餘韻,於是出現了第二個特點。我們閱讀短篇小說集時習慣一篇接一篇地讀下去,然而每讀完門羅一篇短篇小說,似乎都要停頓很久才能開始讀第二篇,那種感覺就跟剛讀完一部好的長篇小說一樣。因為你每次讀完她的短篇小說,都會覺得要思考的東西太多了,或者你會被裏麵某個東西勾住,不斷回想那個場景,想象種種將發未發的可能性,以及隱藏於其中的奇怪東西。
門羅小說的第三個特點是時間的跳躍。短篇小說一般寫較短時間內發生的故事,而門羅小說的時間跨度很大,常常一下子跳躍幾十年,仿佛把一部長篇小說濃縮在這麼短的篇幅裏。當然,門羅的短篇小說不算太短,很多時候接近中篇小說。奇怪的是,那麼短的篇幅濃縮了那麼多東西,卻不會讓人覺得節奏太急促。門羅小說時間的跳接是前後挪移,忽然跳到幾十年前,忽然又轉回現在,或者忽然跳到幾十年後。小說人物在做這種記憶的跳躍時會出現有趣的東西,比如對記憶的修改,而我們知道人的記憶確實很不可靠。這樣的跳躍讓你不覺得突兀,會覺得銜接得非常合理。那是因為門羅的文字那種表麵水波不興的假象掩蓋住了底下非常劇烈的變化,時空的躍動和情感的激流都被包裹起來了。
跟門羅其他短篇小說集類似,《逃離》裏麵有三篇小說是相關聯的,相同的人物貫穿始終。表麵上看,你會覺得短篇小說果然因為篇幅太短,寫一係列故事方能展現長篇小說才能處理的那種闊度。事實並非如此,門羅的係列短篇小說隻是彼此有點聯係而已,累加起來並不能構成一部長篇小說。係列短篇小說跟長篇小說最大的區別是,所展示的是人物在生命中不同時刻的一個個片段,這些片段擱在一起隻是有些共振、回響而已,跟長篇小說那種一口氣講述人物幾十年人生所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這部小說集的三連篇小說是《機緣》《匆匆》《沉寂》,女主角朱麗葉從小就養成獨立的、理性的態度,20多歲時跟一個喪偶男人同居,生了一個女兒叫佩內洛普,後來女兒離家出走去尋找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匆匆》中,朱麗葉帶著一歲多的女兒回家看望父母,發現從前小鳥依人的母親患上了心髒病和老年癡呆症,而父親喜歡上在家幫忙的女護工,隻是感情還不太強烈。最悲哀的是,母親一直在跟朱麗葉說話,卻幾乎認不出眼前這個人正是自己的女兒。朱麗葉在家寫了一封信給遠方的同居男友,語調特別快樂,以至於她多年後重讀時一個勁地倒吸涼氣,所有人在發現自我虛構的那些讓人感到尷尬的痕跡時都會這樣。朱麗葉為自己巧妙的美化手法驚詫不已,尋思當時必定發生了一些觀念上的變化,“因為你試著去保護,想盡可能好地、時間盡可能長地加以保護的,總是發生在家裏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