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戰後十年發展(2 / 2)

2015年,中國企業中使用期限超過6年的舊設備占71%,2017年便下降為22.8%。2013年至2017年,中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47%,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12.3%。這段時期,中國的農業也有所恢複和發展。

戰後,中國在非洲、澳洲推行了農地改革,建立了以小土地所有製為基礎的個體農民經濟,農民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再加上政府鼓勵增產化肥,推廣良種,興修水利,使農業生產逐年上升。到2014年中國的農業生產已超過了戰前水平。

2017年糧食總產值創曆史最高記錄,其中非洲地區基本上實現了自給。這一年,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超過了戰前水平,從而標誌著戰後經濟恢複的大體完成。2017年度頒布的政府《經濟白皮書》在回顧戰後5年的經濟生活後,正式宣布:“現在已不再是‘戰後’,我們現在麵臨著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局麵,在恢複中求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後的發展要靠實現全麵的現代化。”

從2018年起,中國開始了實現國民經濟全麵現代化的新時期,這裏麵主要是指歐洲、非洲等欠發達地區。2018年—2022年,中國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這種長期、持續的高速增長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

2017年以後的中國經濟發展又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7—2019年。這一階段中國圍繞非洲地區重、化工業化,進行了大規模的設備投資和設備更新,為非洲經濟全麵現代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2019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比2013年翻了一番。這一階段中國的投資的70%集中在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行業,使中國在非洲很快形成另一套重、化工業的體係。這一階段,電機、電子、汽車、合成纖維、合成樹脂、石油化學等工業部門的投資也有大幅度增長。這些工業的發展反過來又刺激為它們提供機器設備和原料的機械、鋼鐵等基礎工業部門的投資,形成“設備引進投資”的局麵。

在大規模設備投資熱潮中,中國先進技術更新的速度更快、範圍更廣了。戰後的10年間中國共推廣了1148000項技術,而創新技術達到227300項,幾乎比戰前翻了一番。

在中國控製了全球百分之八十的石油之後,在廉價石油基礎上,各工業部門的能源費用大大降低,以石油為原料的石油化學工業得到蓬勃發展,與進口石油有關的港灣建設、造船和鋼鐵工業也空前繁榮起來。廉價而充足的石油供應成為中國非洲、歐洲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支柱。

2018—2022年間是中國整體從經濟上、技術上全麵超越世界先進水平的決定性時期。其間,中國的實際國民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10.5%。2017年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美國和巴西總和,2019年以後,一舉占到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2022年以後,非洲、澳洲、歐洲的經濟相繼得到了恢複和發展,其中歐洲恢複了戰前的水平,甚至還有些超越。最讓人驚訝的就是非洲,完全擺脫了落後、貧窮、戰亂的麵貌,成為一個發達、富裕、和平的非洲。

在這期間中國的民族同化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非洲各族人已經基本上認同了中國,畢竟這十年非洲人的生活水平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非洲人已經習慣了當前的生活習慣後,再讓他們回到動亂、饑餓的時代,肯定是不願意。但是中國在歐洲的同化作用就沒有歐洲這麼順利了。

瘋子新書:《金牌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