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向世界介紹真實的中國
湯黎
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一直是我們對外宣傳秉承的傳播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帶領新一屆全體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與中外記者會麵時指出: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由於意識形態、社會製度和價值觀的不同,西方有關中國的負麵輿論仍沒有改變,它們對中國的發展充滿誤解,因此我們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努力提升國際傳播實效,加強針對性,掌握話語權,擴大傳播影響力,讓世界認識一個客觀真實的中國。
一、提高國際傳播能力是更好地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需要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各國都越來越重視輿論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隻有擁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才能在國際輿論中占據有利地位。目前,中國已明確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構建現代傳播體係,打破西方媒體壟斷的格局,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國際傳播力。
1.中國影響力的提升增加了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機會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以及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國在國際事務和地區事務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政治和文化等其他方麵地位的不斷提高,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中國在世界媒體報道中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北京奧運盛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使國際社會見證了中國的大國風範。“神九”飛天,“蛟龍”入海,G20會議等,無不彰顯中國的強大國力,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形象,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心,增進中外民眾之間的相互了解,同時也將進一步促進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加速中國與世界的融合。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的影響已經超越經濟而深入到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國外受眾了解中國的願望與日俱增。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發展愈加受到國際的關注,中國經濟的相關報道常常成為國外媒體討論的話題。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國的宏觀政策、經濟運行狀況、各產業發展形勢、對外貿易和海外投資等中國經濟的各方麵都成為國外媒體關注的焦點。中國媒體在國際傳播中應表現出有別於西方媒體的立場和聲音,抓住機遇,引導世界以客觀的態度看待中國,多角度解讀中國問題,全麵展現中國的良好形象,為推進中國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2.樹立中國良好形象讓國際社會了解真實的中國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中國國家形象不斷提升,中國對全球政治、經濟、外交、文化和科技等方麵的影響越來越大,自然引發一些國家的擔憂,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妖魔化中國。中國的形象變得模糊不清,並受到質疑。外國媒體有關“中國速度”、“中國崛起”和“中國威脅論”等有關中國形象的討論也常常出現。外媒報道的中國雖然數量上比以前增多了,但是常常會出現誤差,而且報道仍是以負麵的為主,從而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形象。許多到過中國的外國人都表示,中國的發展讓他們震撼,與他們之前的想象完全不同。但能夠親自來中國的畢竟是少數人,隻靠這些少數外國人的訪問不可能解決大多數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問題。因而,要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隻有加強對外說明中國的力度,根據受眾思維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和價值體係用對方熟悉的文化、曆史語言表達我們要說的話的意思,才能使別人更加容易理解我們。在全球化時代,隨著媒體傳播範圍和影響的日益擴大,媒體外交越來越受到重視,它不僅體現著國家的軟實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著國家形象。作為中國對外傳播主流媒體之一的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以下簡稱國際台)應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和海外資源優勢,重視東西方文化差異,講究傳播技巧,擺事實講道理,用國際化的表達向外界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一個真實的中國。
二、提高“軟實力”,增強向世界說明中國的能力
硬實力是指經濟、科技、軍事實力,軟實力則是以文化、意識形態和吸引力體現出來。在黨的十七大文件中,“文化軟實力”、“文化創造活力”、“文化生產力”等新名詞頻頻出現,顯示出中國已確立從國家層麵推動發展文化軟實力的重大戰略。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大大提高文化實力。國際傳播能力作為軟實力是維護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2009年中國出台了文化產業的振興規劃,2011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12年,中國“十二五”時期的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振興文化產業的國家政策,為提高國際傳播能力提供了難得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