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的幸福模式就是中國式的勤儉
文/陳思進
美國人要房子了,借錢買!想車子了,也借錢買!要大屏幕電視機了,再借錢買!歐洲人往往每周工作四天半,周五即使上班,也不過是邊喝咖啡邊跟同事閑聊,計劃著周末的度假行程。沒錢度假怎麼辦呢?還是借唄。反正借貸太容易了,利率又那麼低。
這就是美國模式,其經濟理論依據的是新凱恩斯主義:減少儲蓄以增加收入並帶動經濟增長;“需求”重於“供應”,消費可以帶動生產;無須金本位,法定貨幣是可取的;可以充分依賴政府來調控經濟。幾十個年頭過去了,在這一經濟模式的主導下,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體,均陷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房市為中心,以高負債和高失業率為基本點的怪圈。像我們兒時玩過的蹺蹺板,壓下這一頭,翹起來那一頭。
以美國為例,財政赤字、欠債消費早已達到天文數字。但要減少財赤,即意味著政府減少開支、減少大型基礎項目、減少個人消費,那樣失業率就會進一步上升;而失業率又是房市的最大殺手,房市進一步下跌的話,負資產家庭將越來越多,法拍屋也跟著越積越多,金融機構就將繼續淪陷,各行各業也隨之受損,金融危機就會進一步加深。要是設法減低失業率,目前現存的私人企業舉步維艱,全成了“總裁”(總在裁員),唯一指望的隻有政府。但政府又沒有錢,在不能增加開支與投入基礎項目的前提下,就隻能提高稅收和繼續借債,那麼赤字肯定繼續上升,兩頭怎麼都無法擺平。
然而在這個地球上,北歐仿佛茫茫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為我們指明了未來的方向。北歐信奉傳統經濟學:視節儉、勤奮工作和生產為美德;認為金本位抑製了通脹,並提供了穩定的貨幣環境,使經濟蓬勃發展;政府應努力擔負財政責任來平衡預算;國家政策一般不過分幹預經濟事務;生產才能帶動消費;在供求關係中“供”比“需”更重要,因為良好的“供”創造了另一種“求”。
遵循著這種傳統經濟模式,使北歐國家踏踏實實地發展生產,靠儲蓄、節儉成為全球社會福利最完善、人均GDP最高、老百姓最富有的國家而令世人矚目。不過,經曆了這次經濟危機,北歐模式遭人質疑了。《紐約時報》曾發表文章,題目為《丹麥開始削減令人羨慕的社會保障》。通過題目便知其意,文章想以此證明早就下過的結論:丹麥的高福利社會維持不了多久?
不過通篇讀下來,原本抱怨連連的負麵報道,竟然像打開天堂之門:在丹麥萬一失業,立刻就能領取失業補助(相當於失業前工資的80%),前提是必須參加求職培訓計劃,失業補助金可以連拿4年。
但在遭遇全球經濟危機後,丹麥政府頂不住了,因此要削減福利,將領取失業補助的期限,從原來的4年降低到2年。
文中列舉了一位58歲的護士,她因病失業在家4年,不僅以一年的時間免費治病,而且還拿著80%的工資進行職業培訓,最後獲得了電話銷售的工作,不幸又趕上這次經濟危機,目前又帶薪接受秘書職業培訓。麵對政府削減福利,這位護士因隻能領取2年失業金而抱怨連連。由此,引來美國對丹麥高福利能維持多久的質疑。
事實上,像丹麥這樣的高福利國家,在北歐還有挪威、瑞典和芬蘭。可以這麼說,這些國家40年前都不如美國,但回頭檢視,經過時間的考驗,現在情況如何呢?
據一位出差到挪威的朋友回來抱怨,他在挪威時,上午10點之前基本上喝不到咖啡,咖啡店最早也要到10點才開門,而下午6點又準時關門歇業。碰到星期日,所有商店一律不營業,這哪能比得上紐約啊,在紐約人們早上5點就能喝上咖啡,有些連鎖店直到淩晨1點還在營業,顧客進去照樣能喝到熱咖啡。
瑞典的政府機關和政府所屬單位,每年的6月上旬到8月上旬要放兩個月暑假,特別是歌劇院、圖書館、博物館這些由國家資助的文化機構。民營企業則放3周暑假,到了聖誕節及新年期間再放兩周假期。也就是說,在瑞典,一般的上班族一年至少有5周帶薪假期,再加上其他法定假、病假、事假等,一年中幾乎有半年在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