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萬曆兩朝皇帝崇信道士羽客,這股風氣從上層蔓延到民間,神魔小說應運而生,其代表作便是《西遊記》。到了十六世紀後葉,又一部較為優秀的神魔小說問世,若就影響而論,它幾乎可以與《西遊記》相提並論,這部小說便是《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的作者有兩說。一是號鍾山逸叟的許仲琳,另一說是明代道士陸西星。一般認為,許仲琳說較陸西星說更有說服力。可惜的是,關於許仲琳,我們所知甚少。從“鍾山逸叟”之號似乎可以推定許仲琳當是今天的江蘇南京人,或者是寓居南京的人。《封神演義》較早的版本有明金閫舒載陽刻本,現藏日本內閣文庫。清代版本較多,有“四雪草堂”刻本、蔚文堂複刻本、經國堂複刻本等,本書據四雪草堂原刊本整理而成。
《封神演義》一百回,以武王伐紂的故事為題材。關於武王伐紂的故事,早在《封神演義》成書之前,就在民間流傳,到了宋元時期,出現了講史話本《武王伐紂平話》。《武王伐紂平話》隻是四萬字左右的僅具梗概的作品,雖然其中有許多虛構的人物和事件,但故事是立足於人間的,神異情節的比重不大。《封神演義》在《武王伐紂平話》和民河傳說的基礎上,擴充成七十萬言的百回大書,神仙魔法和教派之間的爭鬥成了小說的主軸。誠如魯迅所分析的,它“似誌在演史,而侈談神怪,十九虛造,實不過假商周之爭,自寫幻想”。小說前三十回著重寫紂王的暴虐,文王訪賢,得到隱者薑子牙(名尚,薑尚即曆史人物呂尚)的輔佐。後七十回寫商周之間的戰爭,主要是神魔鬥法,最後周滅商,紂王自焚,武王入殷,分封諸侯,薑子牙奉命發榜封神,天下太平。
《封神演義》的主題思想是很明確的。它通過富有神幻色彩的藝術描寫,熱情地讚美了仁慈愛民的武王和他的丞相薑子牙,無情地鞭撻了暴虐無道的商紂王,並通過商周鬥爭的描寫,表現了“正邪相爭,邪不勝正”的思想。
紂王是小說揭露和批判的對象,這是一個典型的暴君。他設炮烙、置肉林、造蠆盆、剖孕婦、敲脛骨,極端殘忍。他為政不仁、不恤臣民、寵信群小、殺戮大臣,沉湎在荒淫的酒色之中,致使朝政日非、人心離散、民怨鼎沸、諸侯側目,最後終於引起武王對他的討伐,弄得國破身亡。
武王伐紂,是有道伐無道,以正伐邪,是順應曆史發展潮流的,是合乎人心、順於民意的正義之舉。《封神演義》熱情地歌頌武王和他的丞相薑子牙對商紂王的討伐,表現了作者的進步思想傾向。在曆史上,武王統治的西岐是殷商的諸侯國,武王與紂王的關係是臣與君的關係。因此,武王伐紂實際上是一次以臣伐君、以下伐上的行動;而以臣伐君、以下伐上,在封建社會是不被允許的,是大逆不道的悖逆行為。但《封神演義》卻一反封建統治者所鼓吹的“君君臣臣”的封建教條,熱情地肯定了武王伐紂。他認為武王伐紂是吊民伐罪、“有道伐無道”、“以正勝邪”的正義之舉。作者在書中一再宣稱:“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在作者看來,隻要是昏君無道,人人皆可討之,人人皆可誅之。所以在小說中,正義一直屬於以武王為首的反商力量一邊,對助周伐商的人表示讚揚和肯定。當紂王之子殷郊、殷洪尊師父之命下山助周伐父時,作者表示讚揚和同情;對殷商重臣黃飛虎反擊朝歌、投周伐商,小說亦給予肯定。相反地對助紂為虐、策反殷郊、殷洪的申公豹,小說則進行了譴責。這種肯定“以臣伐君”、“以下伐上”的思想,在當時無疑是大膽的。而小說所宣揚的“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思想,則早已被曆史反複證明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