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都不知道該怎麼跟別人介紹自己,我的戶口在河南,但我卻在寧夏長大。每次跟別人說我是在寧夏長大的時候,對方都會一臉困惑:“寧夏?是在甘肅嗎?”
或者問:“梁靜茹的那首歌?”
我總是要費很久的口舌跟他們普及地理常識,寧夏不屬於甘肅,更不屬於蘭州。寧夏是一個自治區,首府在銀川,就是拍《大話西遊》的那個地方……寧夏也不靠海,跟寧靜的夏天一點關係都沒有……
對方還是很茫然,但隻要提到《大話西遊》,大家都會說:“咦,那是個很漂亮的地方呢,你騎過駱駝嗎?”
寧夏在外地人的心中,尤其是在東南部人心中,絕對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我還記得很久以前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台灣人,他堅持認為我應該是騎著馬上學的,而且我不可以吃豬肉,那一天我恰好穿著一條短裙,他就很驚訝地說:“如果你在家鄉穿短裙,會不會被拿石頭砸死?”
好吧,又扯到中東去了。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西部的風景或許是以大漠和邊疆為主,但我終究是在城市裏長大的啊,走的也是柏油馬路,住著正常的小房子,而不是帳篷;我的父母也都是在工作,而不是放牧和打獵;我也是講中文的,而不是阿拉伯語。即便我是在寧夏長大,也不代表我一定是回族人……
早些年銀川有一家連鎖的叫做“李子牛肉拉麵館”的店,是我三叔叔開的。當年他們兄弟幾個是怎麼從河南跑到銀川的,我是不知道的,我隻記得小時候家裏也富裕過一陣,房間裏鋪著地毯,櫃子上擺著的酒都是軒尼詩。後來他們幾個分家,我爸爸跟我叔叔過上了各自不同的生活。那時候我三叔叔已經有小轎車開了,我家卻窮得連肉都吃不起。關於我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是以貧窮和痛苦為主,我父親不是那麼爭氣的人,又是賭博又是外遇,我媽媽總是跟他吵,吵完了又是離家出走又是要離婚,導致我和妹妹們一度過得很艱辛。最早的時候我住在南門橋後麵的那一片民房裏,在銀川市第二小學念書,每天起床都要走很久很久的路。但那個時候一點也不覺得辛苦,也不知道公交車是什麼概念,好像走路上學,就是理所應當的事。後來我升中學,初中和高中分別在銀川五中和銀川九中度過,依然是每天都在走路,所以回憶起整個少年時期,我的印象好像都是在走路中度過的,沿著河走,沿著鐵路走,下雨也在走,刮風也在走,好像永遠也走不完似的。我對銀川不算熟悉,活動範圍就隻局限於我走過路的那些地方,初中的時候從家到學校剛好是沿著河一直走下去,所以直到後來但凡是走路,我都習慣沿著水走。在廣州,沿著珠江走;在武漢,沿著長江走;在廈門,沿著大海走……即便我是一個很懶的人,但是在走路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都會覺得很自由。
我十六歲輟學,連高中都沒有讀完,之後就去過很多很多的地方。我還記得十七歲那一年我獨自一個人去了蘭州,大概是坐八個小時的慢車,晚上發出,淩晨六點左右就到了。以及後來我去北京,常常在北大玩,閑的時候也鑽進階梯教室裏聽課,老師在上麵講薩特和康德,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可是心裏想,我也是去過北大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