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巍巍古鎮野三關(1 / 2)

我的老家野三關鎮位於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中部,地處武陵山區,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文化的古鎮,早在秦漢時期,古巴族人(簡稱巴人)就在此形成了穩定的活動區域。相傳巴人是土家族的祖先,原居川鄂之間,戰國時受楚逼淩,退居清江流域。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81年),年方二十歲的寇準被派任巴東縣令,在這個依山為田、刀耕火種的苦旱之地,血氣方剛的寇準剛直不阿,力主改革,深得人心。為勸民農事,寇準寫下《勸農歌》:“蒼天在上,後土在下。效我神農,五穀豐登。挽草為業,定居稼穡。樂土歸民,傳之子孫。”並細心地將中原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傳授給小鎮人民,使小鎮人民改變了落後的生存狀態,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舒心日子。明嘉靖年間,小鎮繁衍生息,稼禾年豐,開始集聚形成村落,人們為紀念寇準的恩德,在當年教唱歌之舊地修一亭閣,取名“勸農亭”,並以此亭名為地名,以示懷念。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巴東縣府將野三關巡檢司移遷至此,於是這裏便稱為野三關了。

在地理位置上,小鎮地處巫峽南岸,北望長江,南臨清江,通往大西南的陸路咽喉、恩施州的東大門,施宜人行大道橫穿其中,加上後來不斷完善的交通,使小鎮有了“施南門戶,鄂西重鎮”美稱。施宜人行大道又稱施宜古道,最早記載於戰國時期,距今有2000多年的曆史。鎮上老人講,曆代戰爭及官民避三峽之險而從陸路入川,多經該路。

提到野三關,老街就不得不拿出來說一說了。老街原名農亭街,早先是施宜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和鹽道,店鋪、茶館、客棧,鱗次櫛比,生意興隆,是過往旅客重要的棲身地。在清乾隆年間,老街已是巴東的“十八集市”之一,建國後直至60年代末,仍是野三關的商業中心地帶。2016年重陽節,投資1千多萬改造複建的土家文化休閑商業街區——野三關千年老街,在“複古”雛形中開街迎客,“整舊如舊”的千年老街上,市井商鋪、居民院落、四合天井向遊客們再現了昔日繁華。走在青石小街上,恍惚間,夢回千年。

朋友們肯定要問,前麵囉嗦了半天的野三關到底是哪“三關”?小鎮上眾所周知的“三關”是“險關”、“酒關”、“美人關”,鮮為人知的是以前並沒有“美人關”,而是“鬼門關”。這裏分享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10月,小日本對武漢形成了東、北、南三麵包圍的態勢。見大勢已去,蔣介石正式下達命令放棄武漢,武漢淪陷。湖北省省會西遷恩施,大批軍政機關、學校等集中遷移於此。小日本乘勢西進,1940年6月,宜昌淪陷。侵略的鐵蹄抵達野三關的時候,小日本就再也“走不動”了。據說,當晚濃霧彌漫,鬼子欲摸黑拿下野三關這個戰略要塞,為之後大舉進攻重慶打通樞紐線。山路崎嶇,機械化設備無法開入,鬼子指揮官派出一支10人小分隊打探虛實和弄清前方火力部署,但小分隊進鎮後就失去聯係,無一人返回。鬼子指揮官當即斷定有中國軍隊在此設伏,派了一支30人小分隊偵查前進,大部隊間隔500米跟上,滿懷信心地要玩個“小貓釣魚”的遊戲。當整個部隊往山林間推進了3公裏左右後,前方小分隊傳來了淒慘的哭喊聲和慘叫聲,大部隊在指揮官的預先計劃下,迅速拉開戰線,包抄前進。他們沒有注意到的是,前麵小分隊在如此慘痛的“打擊”下,愣是沒有打響一槍。當大部隊趕到時,地上隻有一片鬼子的殘肢斷腿、碎肉、各個身體器官散落一地,小分隊被集體“五馬分屍”了,連土壤都被染成了紅色,撲麵而來的是一股腥臭味。看著一地的血腥和殘肢上不規則的缺口、藕斷絲連的碎皮,他們感覺到深深的恐懼。拾起同伴的滾落在草叢中的腦袋,死者眼神裏的恐懼、絕望和強烈的求死欲,讓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瞬間土崩瓦解,包括指揮官在內的所有鬼子二話不說直接撤退。可是這時想走都晚了,突然一聲刺耳的尖叫,鬼子的手電全部熄滅,墨黑的夜色彌漫了林子裏的所有角落,一道白影閃過,周圍的樹林間隱約發出了一陣陣男性粗獷的笑聲,緊接著就是鬼子一片嘰裏呱啦的慘叫聲,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但從未如此清晰感覺到死亡的氣息如此臨近。驚慌中,不知道誰扣動了扳機,槍聲響起,四周突然安靜,隻剩下遍地的哀嚎,漸漸地,連哀嚎聲都變得有氣無力,現場變得異常靜謐。鬼子指揮官抱著他的武士刀龜縮在大樹下瑟瑟發抖,現在別說讓他指揮部隊,就連說個話,估計舌頭都捋不直。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短暫的寧靜後,更加刺耳的尖叫聲、擊鼓聲、詭異的山歌和豪邁的笑聲響起。一番動靜之後,再無活物。第三天清晨,又一支鬼子隊伍來到,看到遍地屍骸後,簡單打掃戰場後,原路返回彙報了情況。後來小日本對我大野進行了連續好幾天的轟炸,但再也不敢派人進入大野範圍了,此地被他們稱為鬼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