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不可不知的中國人心理特性(3)(1 / 3)

隻有把“爭”和“舍”融合在一起,該爭的才爭,不該爭的就舍棄,爭到好像沒有爭一樣,才是圓滿的做法。以讓代爭便是兼顧“舍”與“爭”的權宜措施,站在“不爭”的立場來“爭”,才不會亂爭,才可能爭得恰到好處。

但是“讓”並非消極的“讓”,也不是讓給誰都行,而是在冷靜思考之後,讓最合理的人來做最合理的事,才不會令眾人失望。千萬不要心裏不情願,卻打著謙讓的幌子,那是虛偽。讓來讓去,覺得自己最合適,這時候就應當仁不讓。關鍵在於把握“當仁”的尺度,要從事情的性質、輕重、緩急、大小來判斷。

當然,當仁不讓也要以“半推半就”的形式表現出來。“半推半就”就是指確實“當仁”,而且推辭不掉,實在沒有辦法,才勉強為之。“半推半就”必須誠心誠意,另一方麵表示“我雖然勉強接受,仍然隨時準備交給比我更合適的人”,一方麵讓沒有當選的人也有麵子。比如你被選為部門主管,必須要表明你不想當,極力推辭,說自己能力不行,經驗不足,體力也不好,做事情沒有耐心,把各種理由都列出來,最後盛情難卻,隻好“勉強為之”。這樣做也是為自己留條後路,但千萬不要以此為借口偷懶。一旦你接受了,就必須負責到底,才不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

3.秘不外傳

中國人喜歡將自己的絕技保密,就算傳授給徒弟也要“留一手”。這一直是受人詬病的一種作風,就因為“留一手”,造成很多技藝失傳。其實,這原本是中國人的一種自保心態,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留一手”本身並沒有好壞,關鍵在於“留得合理不合理”。

不可否認,從古至今,凡是能夠發揚光大的,中國人並不主張“留一手”,反而毫無保留地讓全世界的人來分享。但是,有些東西,中國人之所以“留一手”,有一些特別的道理。

技藝失傳似乎要歸咎於師父的自私,不肯把自己的真實本領傾囊傳授,以致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卻不能忽略兩種情況,一種是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另一種是教會徒弟,殺死師父。年富力強的師父憑著威勢和豐富的經驗,或許能夠製服徒弟;而年邁體衰的師父,如果不幸遇到徒弟翻臉不認人,就會悔之晚矣。“年老慎擇徒”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兩種情況下,預先留一手,也是一種自保的方法。如果遇到忠良可靠的徒弟,師父自會傾囊相授,哪裏會留一手?

中國人很重視拜師禮,凡欲拜師者必須恭恭敬敬地向師父叩首,以顯其誠意,要不然師父怎敢把功夫傳給他?

儒家一再希望中國人“反求諸己”,徒弟發現師父秘而不傳,實在不應該埋怨師父,而是應該自我檢討,為什麼自己在師父眼中這麼不可靠,弄得師父必須痛心地留一手?而為師者,應盡可能將技藝發揚光大,並想辦法找到合適的傳人,教他、導正他,讓他剛正不阿,這才是秘傳的真義。

事實上,“留一手”跟“不留一手”,基本上沒有什麼差異。想學的人,師父留一手照樣學得很像;不想學的人,師父不留一手照樣學不好。“留一手”不過是學得不像、學得不好的人常用的一種借口。依據中國人的觀點,用“師父留一手”來騙別人,給自己留下麵子,尚屬可行。若是連自己都騙,真的把責任都推給師父,那就實在太不長進了。“留一手”是說給別人聽的,不是說給自己聽的。

現在,除個別門類外,磕頭拜師的情形越來越少了,但是在工作中,師父帶徒弟的形式卻很常見。這就要求人們在“留一手”和“不留一手”中做好抉擇,既要有足夠的能力自保,又要將自己的技術發揚光大。

就怕吃虧上當

說中國人怕吃虧上當,並不是貶低中國人,凡是有這種想法的人都不太了解中國人。中國人重視合理,合理地怕吃虧有什麼不對?資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不斷地吃虧,豈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其實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特性,凡是宣稱錢財乃身外之物的人,多半都很小氣。因為一個人如果心裏沒有某個弱點的話,就不會強調它。例如一個人缺乏信用,就會強調自己重信用,通過不斷地強調,才能讓別人上當。

就因為中國人怕吃虧,所以和中國人打交道時,千萬不要有欺騙的意圖,以互利互惠為原則,才能皆大歡喜。一開始就想欺騙中國人,往往會“偷雞不著蝕把米”,得不償失。

每個人都怕吃虧,但是過分地怕吃虧就變成精打細算了,其實人算總是不如天算,“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所以中國人發展出一套“差不多主義”,差不多就是剛剛好,就是恰到好處,就是合理。

因為怕吃虧,中國人處處小心謹慎,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如果防不勝防,真的吃虧了,中國人也不以為意,反而相信吃虧是福,“吃一塹,長一智”。

愛占小便宜

如果說怕吃虧是被動的,那喜歡占小便宜就是主動的行為。占小便宜,關鍵詞不是“占”而是“小”,隻占“小”便宜。一個人愛占“小”便宜,就表示這個人不貪,貪心的人隻想著占大便宜。中國人愛占“小”便宜,不貪心,很守本分,為了過日子,占一點小便宜,沒什麼可恥的。而且對中國人來說,占小便宜隻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國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在試探對方。和別人做生意也好;交朋友也好,首先要了解對方,看對方是不是值得打交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