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編織人際關係網的交際高手往往樂意雇用朋友的孩子,提攜球友或牌友的女婿,拉攏將來可能對自己有利的人。這樣,一旦自己需要尋求他人的幫助時,手上便有一堆現成的人情債可以討,並且往往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討得到。
周末晚上別老待在家裏,多出去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無論什麼樣的活動,隻要加入並參與就夠了。下班後不要急著回家,一下班就回家的人不是沒錢在外麵混,就是沒有朋友,沒有本事。多結識一些朋友,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對你的生活、事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從現在起,與你周圍的人架起溝通的橋梁,編織你的人際關係網吧!
關係可載人,關係也可覆人
朋友是你的一麵鏡子,通過朋友不僅可以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了解人生,還可以學到許多東西,這對於啟發靈感及增長智慧很有幫助。失去了別人這麵鏡子,你將無法知道自己的真麵目。朋友作為一種資源,不僅能在你需要幫助時伸手扶你一把,並且在相互交往中能使你學到很多東西,從人際關係的資源中獲得一種受益終生的“人生資源”。
在與人交往中,我們可以學到以下三個方麵的知識與經驗。
第一,通過與朋友交往,你能夠更加深入全麵地了解社會。人們要想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發展,就必須了解這個社會。我們習慣於從日常生活中、從他人的生活經驗、書報雜誌和傳播媒介中了解社會。
倘若僅僅從生活體驗中獲得社會知識,其知識麵是十分的狹窄,會使我們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這無疑是井蛙窺天;報紙和其他傳播媒體所提供的也隻不過是一張“地圖”,地圖的描繪畢竟與活生生的現實存在著千差萬別。像這樣由較狹隘的個人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觀,隨著人際關係資源的擴大,將逐一得到修正。
13歲的南存輝由於父親臥病在床,隻好退學當了一名小鞋匠。南存輝一手出色的修鞋手藝,使他結交了十裏八鄉、走南闖北的生意人。南存輝從這些做生意的朋友那裏了解到,社會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國家開始允許個人經營了。當時全國五金電器市場資源短缺,柳市鎮的很多人開始從事舊機器回收工作,他們將機器零件拆卸清洗,再當作零配件賣出。
南存輝感到自己開創新事業的時機已成熟。他拿出修鞋積攢的積蓄,和幾個夥伴開了一個電器門市,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十幾年後,南存輝的小門市發展成今天的大型企業集團正泰電器。
第二,通過與朋友的交往,你能夠更加深入、全麵地了解自己。以為自己最了解自己,是每一個人都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其實,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極為有限,幾乎無法具體地描述自己的個性、能力、長處和短處。一般,人們所認為的“這就是真正的自己”,隻看到“有意識的自我”和“行動的自我”,而這些僅僅隻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
全麵地認識自己就是拿自己與周圍的人比較,或從與人的交往中逐漸看清楚他人眼中的自己。人們有時候必須在多次受到長輩斥責和朋友規勸之後,才能恍然大悟,真正達到自知之明。
貞觀年間,魏征是唐太宗手下的一名能夠犯顏直諫的臣子,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據理力爭,從不退讓。
貞觀十六年,魏征病逝,太宗親自吊唁感歎道:“夫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見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我常保留此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正是有了魏征等忠臣的幫助,唐太宗才開創了唐初的貞觀盛世。
第三,通過與朋友的交往,你能夠更加深入、全麵地了解人生。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每個人無時不在受著他人的影響,這些人也許是父母、親友,也可能是自己的上司或同事。從他們身上,我們不僅可以更全麵地認識自己,還可以更好地了解整個社會,同時也會從他們的生活態度中認識人生的另一個側麵。
“三人行,必有我師”,身邊的每一位朋友甚至路人,他們其實都可以成為我們人生中的老師,由於每個人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長處。我們要善於取長補短。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處事、思維的角度,甚至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表情,學到人生中細微的知識,這些是書本中學不到的“真金”。
朋友沒有地域和年齡的限製。不同地域的朋友,都可以相互交往、相互了解各自的風俗習慣、人生態度,不同年齡的朋友,可以相互訴說人生經曆,達到資源共享。
溝通關係成就事業
人際關係就是一張無形的網,成就事業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之間的信息通路也有成千上萬條,構成一張無形的網。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都有自己的人際關係。其間的信息傳遞方式與人腦內部的信息傳遞十分相似。腦部的甲點受到外界刺激會產生信號,傳至乙點而引發某種想法。但如果僅僅依靠“甲——乙”這一條路線傳遞信息,一旦這條線路因某種原因被阻斷,信息傳遞就不再繼續。這樣的信息鏈必定十分的脆弱。因此,在大腦中,兩點之間的信息通路有成千上萬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