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而今邁步從頭越(1 / 2)

阿羅約最終還是沒有能夠等到浣碧公主和武海軍的婚禮,在張克成去拜望他的當天夜裏就撒手人寰。

十多天來張克成來往於馬尼拉灣大營和民都洛島之間,一邊參加阿羅約的悼念和下葬儀式,一邊和武雲峰一起商量談判事宜。芊芊郡主則留在麻逸王都曼布勞寬慰傷心過度的浣碧公主。

與棉蘭老、米沙鄢、渤泥、蒲端和蘇祿的談判進展的並不十分順利,張克成劃定的各國的戰爭賠款不得低於呂宋國的三分之一,隻有渤泥和蘇祿兩國同意也有能力支付,其他三國雖然不敢違抗,但總是一個勁地哭窮,那副可憐的樣子讓“雷公殺神”武雲峰也感到為難,甚至不忍心繼續相*。

在阿羅約國王下葬後的第三天,張克成派出三艘快漿戰船,護送新鮮出爐的麻逸新國王薛德度羅途經夷州,然後在中散大夫、琉球軍觀察使陸吉先的陪同下赴臨安上表稱臣,同時也送回一封家書和明珠等人說明芊芊之事。他決定要加快談判的進度,眼下已經快到五月了,國內的形勢很是讓人揪心,於是張克成下令讓猛虎營開始大張旗鼓地向呂宋王都達古番進軍。

呂宋的形勢陡然緊張了起來,呂宋國王華登貝羅也曾趁著宋人忙著與其他小國談判,沒有向他們施加更大的壓力之際,四處征召各個大督的軍隊向王都彙集,企圖負隅頑抗,可是各地響應者寥寥無幾。

當下的南洋諸國的存在的政體還是巴朗蓋社會,是一種既有奴隸製關係又有封建製關係的“混合體”。這兩種關係還沒有最後衝破原始社會末期農村公社的柵籬。各島國的一個個巴朗蓋還處於一種聯係十分鬆散的狀況,還沒有出現比巴朗蓋或巴朗蓋聯盟這種形式更高的國家性質的政治實體,因此,這種初期的處於萌芽狀態的封建關係還是“自發”的,而不是由國家機器所強化了的“自為”的關係。各個大督的屬民和仆從服務於首領個人,而不是服務於公眾(指國家)。

他們繳納給國王的貢賦(實物)也隻是為了用於他個人的消費,並不是用於公共目的。

在這樣的巴朗蓋社會中,作為部族首領的大督,他們是“馬金努”階級中的有權勢者。大督對國王並沒有更多的強製性義務,國王要大督們陪他去某地或幫他幹什麼事時,有時幾乎不得不去央求他們,各大督擁有的“軍隊”則多是他們的隨從和親兵。大督們不願出兵,國王也是無可奈何。

聽到大宋軍隊已經前來達古番、並已進占聖費爾南多城的消息,王都內的貴族、大督們頓時慌了神,他們聯合起來向華登貝羅施加壓力,要求他盡快和宋軍達成協議,使達古番免遭戰火。華登貝羅不得不再次派出宰相酋栗華作為全權代表與宋軍商談。經過幾輪的商談,麵對強大的軍事壓力,酋栗華也不得不全盤接受張克成提出的三個條件,賠償宋軍共計白銀六十萬兩,折合黃金六萬兩,鑒於呂宋當前財政困窘,大宋本著以仁義感化四夷的精神,同意呂宋對戰爭賠款首筆支付黃金二萬兩;其餘的分十年付清。最後,雙方簽訂了被後世國人引以為榮的《達古番協議》。開創了大宋向國外開拓的先河。宋軍也從聖費爾南多撤出,返回到巴石河宋軍大營。

……

蘇祿國(SaltanahSulu),蘇祿群島上的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政治體製為政教合一的蘇丹製,掌握蘇祿國的國家主要權利的是三家王侯,分別為東王、西王和峒王,其中以東王權利最大,這次出兵麻逸也多是東王都葛阿杜裏的手下親兵和隨從。

針對蘇祿國的具體情況,張克成同意讓蘇祿西王麻哈喇尤阿朵和峒王巴都葛耶庶栗分別以三千兩和三千五百兩黃金贖回自己部族的三千名隨從和親兵,但對東王都葛阿杜裏的五千人馬卻扣住不放,這令都葛阿杜裏大為光火,確有無可奈何。

眼看西王尤阿朵和峒王耶庶栗就要超過自己,蘇丹名號眼看就要花落別家,都葛阿杜裏隻得忍痛與宋軍簽訂了協議,答應交付賠款、損失費共計黃金兩萬兩。協定中大宋支持蘇丹都葛阿杜裏的執政,與此同時蘇丹也承認了大宋對蘇祿國所持有的宗主地位。以後兩國保持友好交往,到明世祖永樂十五年,東王朝貢後,在取道山東歸國途中,不幸遭疾,於公元1417年9月13日病故於德州。永樂皇帝聞訃,深為哀悼,遂派禮部郎中啟帶祭文趕赴德州,以藩王之禮厚葬東王。到了公元1980年,菲律賓駐華大使雷耶斯博士專程來德州瞻仰東王墓,並會見東王後裔。這些已是後話了。

看到蘇祿國已經交付賠款、簽訂了協議,渤泥國王也感到難以再行拖延,派王官西索雷耶趕到巴石河宋軍大營交上兩萬兩黃金,也簽訂了《友好協議》。

剩下的三個國家,由於蒲端這次僅是象征意義地派出了五百人,張克成也就網開一麵,答應他們隻交付三千兩黃金。這讓蒲端國王安都魯喜出望外,另外又送了三百年輕女奴給張克成,並親自過來答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