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1章反潛聲呐探測到中國潛艇(1 / 2)

1906年,由英國海軍劉易斯·尼克森發明的第一部聲呐儀是一種被動式的聆聽裝置,主要用來偵測冰山。這種技術,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應用到戰場上,用來偵測潛藏在水底的潛水艇。一戰之後,各國加緊了水下潛艇探測儀的研究進程。其中美、英等國投入了190多萬美元研究出了主、被動聲納。

但這種探測,隻能應用於十米到幾十米範圍探測,由於探測係統的應用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發射機發射的電磁波在水中衰減太快,而且波長越短,損失越大,即使使用大功率的低頻電磁波,也隻能傳播幾十米。

中華民國海軍裝備的潛艇威脅論已經擴散到了全世界,已經逐步被各國海軍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在向排水量更大、潛深更大、人員魚雷武器裝備更多的潛艇方向發展。中華民國潛艇部隊的表現力足以證明,一艘造價數百萬美金的戰列艦完全幹不過潛艇,它的戰鬥力值已經高的“爆表”。

作為海洋軍事強國的美國,對海洋掌控欲望非常大,美國軍方向國內幾大武器公司公開招標了1500萬美金的反潛艇武器合同,雷神、通用動力、波音、諾斯羅普·格魯曼武器公司都在研究一種能夠主動聲呐探測潛艇的技術裝備,最早進行探測研究的通用動力公司總裁在十年前就看準了這個市場,從產品研發到設計製造,已經進行了整整10年時間。

從1912年4月份開始,先期投入了55萬美元,對一戰時期的被動聲呐探測係統進行改進,摒棄了靠電磁波探測的思路,通用動力公司聲呐研究組的工程師們意外發現,在深海中爆炸一個幾公斤的炸彈,在兩萬公裏外還可以收到低頻的聲波信號,低頻的聲波還可以穿透海底幾千米的地層,並且得到地層中的信息。截至目前,在水中進行大範圍測量和觀察,還沒有發現比聲波更有效的手段。

聲呐研究組成員不斷用5千克的炸藥包在海水裏進行試驗,科研人員在不同環境下爆炸了這些炸藥包,每次爆炸試驗都記錄各種數據,經過成千上萬次的爆炸數據采集,研究組成員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科學技術領域:“主動聲呐探測係統!”

經過長達十年的研究努力,美國通用動力武器公司耗資了485萬美元,終於研製出了更為有效的探測器:“主動聲呐探測器。”

該主動聲呐探測器主要用於探測水下各種不明物目標,可以在潛艇、戰艦上使用,探測海底地形有無暗礁情況。該聲呐探測器由:基陣、電子機櫃和輔助設備三部分組成。基陣由水聲換能器以一定幾何圖形排列組合而成,其外形通常為球形,由發射機陣、接收基陣組成。

電子機櫃:有發射、接收、顯示和控製等分係統。

輔助設備:包括電源設備、連接電纜、水下接線箱和增音機、與聲呐基陣的傳動控製相配套的升降、回轉、俯仰、收放、拖曳、吊放、投放等裝置,以及聲呐導流罩。

一般在艦船上,在懷疑有不明物的海裏,隻需把聲呐浮標用纜繩拴住沉在海裏拖動著,控製人員操作聲波發射器“照射”目標,同時用接收機陣裝置接收水中目標反射的回波時間,還有回波參數,以測定目標的參數。

這種探測手段采用連續波體製。儀器在操作人員控製下,主動地發射“丁…丁..”聲波,然後接收回波進行計算,經過數十次試驗,都清晰的適用於探測冰山、暗礁、沉船、海深、魚群、水雷和關閉了發動機的隱蔽的潛艇。

當然,也不是所有環境下的海洋都能清晰探測,影響聲呐工作性能的因素除聲呐本身的技術狀況外,外界條件的影響很嚴重。如:可變深度聲呐比較直接的因素有傳播衰減、多路徑效應、混響幹擾、海洋噪聲、自噪聲、目標反射特征或輻射噪聲強度等,它們大多與海洋環境因素有關。

但現在是1922年,海洋環境不像後世那麼複雜,隻需三、四台聲呐探測器分別安裝到呈品字型船上進行拖拽探測,附近十五公裏範圍的海洋水況一覽無遺,海底的聲唄一般為90DB,通過聲波發射器探測,隻要高於這個聲唄的潛行器就很快能查到它,並進行準確方位,還有潛艇大小、潛深深度,還能測算它的移動速度。

雖然中華民國潛艇做了橡膠隔音技術,但柴油機潛艇始終不能擺脫高聲唄噪音麻煩,這種噪音可以用隔著幾條街都能聽到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