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父怒道:“爾等妖族扁毛畜生,竟敢傷我族人無數,吾乃巫族大巫誇父是也!”
十金烏太子一聽誇父自報家門,心道原來是巫族畜生,竟敢打傷我高貴的妖族太子,定要碎屍萬段,以泄心頭之恨,不由嗷嗷間將誇父圍在中央,太陽真火猛烈噴出,直向誇父而去,意圖將誇父燒死,可惜十金烏碰上了誇父,雖火能克木,但一旦雙方差距太大的話,這種差距便足以彌補先天克製之道,十金烏皆是玄仙中階修為,而誇父乃是巫族大巫,大羅巔峰修為,與之相距三階有餘,修為之上天差地別,所以,金烏之身雖是強悍,但也頂不住誇父杖下之威,所以,不到片刻,十金烏便逃了,直往湯穀方向而去,誇父見十金烏逃了,便發足在後麵追趕,被人族看到,後世傳唱為誇父逐日②之傳說。
十金烏一路猛飛,誇父在後死命猛追,然巫族之士,修煉元素之力,不練元神隻練肉身,故而平時皆是需要吃飯喝水,隻是比之人族需求少而已,但也禁不住這般,所以誇父追至一半,卻是感覺很渴,便一口氣喝光了黃河之水,覺得不夠,又一個附身,將渭水飲盡。
十金烏總算是沒有笨到家,見誇父停下喝水,便看出這誇父體力消耗甚重之缺點,卻是想出一計,那便是活活耗死那誇父,打定主意,便停止不前,等待誇父。
誇父飲盡黃河渭水之後,總算是止住飲水渴望,見前方十金烏停於空中不再跑了,大喜過望,衝上前去,大叫道:“爾等扁毛畜生終於不再跑了,是準備受死是吧?”
“哼,你這巫族的畜生,竟敢打傷我妖族太子,今日就讓你葬身於此!受死吧!”說完大口大口的太陽真火噴灑而出,擊向誇父而去,卻隻能對誇父起到幹擾作用。
不過十金烏太子不急,誇父攻擊十太子便閃躲,不與其做正麵接觸,氣得誇父哇呀呀大叫。
不知過了多久,十金烏乃是天生的天空種族,法力綿長,而誇父乃是巫族大巫,天生不善飛行,所以時間一長,便汗流浹背,純靠一口真氣吊著,這時,十金烏太子一反常態,齊齊噴出一口太陽真火,隻聽得誇父啊的一聲,便一掉落塵埃,徹底回歸天地了,手中的桃杖也跌落塵埃,化為一道桃林。
至此,誇父故,十金烏洋洋得意。
注釋:①一場曆史上的誤會:曆史上有一個羿,一個後羿,前者是帝堯時人物,後者是夏太康時期人物。
傳說蚩尤被殺之後,東方各部落方國又陷於長期的內戰之中,烽火連天,民不聊生。大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臨危受命,擔負起統一東方各部族的曆史使命。《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今本《山海經》不見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古本中有記載。唐人成玄英《山海經?秋水》疏引《山海經》雲:“羿射九日,落為沃焦”。該九日當為九黎或多個部落方國的代名詞。宋代類書《錦繡萬花穀》前集卷一引《山海經》雲:“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說明古本《山海經》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後來失落了。
以《山海經》為藍本,《淮南子·本經訓》將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總結:“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希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據史料記載,大羿統一了東方各部落方國,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由於該國家為眾多崇拜太陽的部落方國所組成,在《山海經》中被稱為“十日國”。
十日國的地望位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南部(見“《山海經海外東經》地望考證”一文)。現在的國家級曆史文物保護單位堯王城遺址為十日國的都城。堯王城遺址南側的天台山(現為日照湯穀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一部分)。日照湯穀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內還有太陽石、太陽神陵、老母廟、老祖像、日晷等許多太陽崇拜的遺跡。大羿和她的妻子姮娥(後來演繹為飛天的嫦娥)死後就葬在日照湯穀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內的天台山上。當地人稱之為大羿陵(詳見大羿射日)。